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李斯特酒庄2008价格,李斯特酒庄2008价格多少

2023-10-17 15:28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李斯特酒庄2008价格,李斯特酒庄2008价格多少

李斯特酒庄2008价格为2.5万美元,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普通葡萄酒的价格。李斯特酒庄的酿酒师表示,他们不希望这款酒的价格过高,因为这款酒的质量非常常高,是一款值得信赖的葡萄酒。李斯特酒庄还提供免费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一次性餐具,以及免费的咖啡和茶。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到无与伦比的美食,还可以欣赏精彩的音乐表演。酒庄的主人说,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来参观他的庄园,因为这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

一、乌克兰是个怎样的国家?

优质答案1:

通常说起乌克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美女如云。实际上,这个在欧洲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度不仅盛产美女,更是“天赋异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工农业基础。不过上帝给乌克兰铺好了光明大道,但乌克兰人还是跑偏了。

总体上,要评论乌克兰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历史文化昌盛,自然资源丰富,先天条件相当优越;

第二,基础很好但发展不好,经济水平滞后;

第三,朝秦暮楚,盲目随风,结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资源丰富条件优越

都知道俄罗斯与乌克兰颇有渊源,实际上,历史上被认为东斯拉夫文明开端的基辅罗斯,其核心区域就在如今乌克兰都城基辅周围。

整个乌克兰面积超过60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的乌克兰拥有世界上25%以上的黑土地,非常肥沃。自古以来,农业繁盛的乌克兰一直都有“欧洲粮仓”的美称。同时,乌克兰森林覆盖率超过40%,拥有丰富的铁矿、煤矿与锰矿等自然资源,整个乌克兰,分布着大量水源丰沛的河流湖泊。

家底殷实丰厚的“富二代”

如果说,丰富的资源是自然的恩赐,那么乌克兰优良的工农业基础就是历史的赋予。

从沙俄时代到后来的苏联,乌克兰一直都是重要的工农业发展重地。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继承了苏联近三分之一的农业产能与约35%的军工业产能,还有数量仅次于美俄的核力量,甚至苏联唯一的航母建造厂也位于乌克兰,科技与工业实力在独联体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

同时,地处交通要冲的乌克兰也是俄罗斯、中亚天然气输送西欧的最重要通道。可以说,当初的乌克兰无异于是个继承了巨额家产的富家公子。

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烂

由于资源丰富条件优越,最初世界非常看好乌克兰的发展前景,然而事与愿违。如今其经济总量世界排名60名开外,甚至还不如越南、捷克等。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乌克兰本身。一方面乌克兰追随其他东欧各国靠拢西欧,另一方面又希望俄对此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如今乌克兰的尴尬,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此处。乌克兰超过20%是俄族,大部分民众都精通俄语,更何况由于苏联时期的工业布局,乌克兰经济对于俄罗斯能源、原料、工业器械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在澹奕看来,乌克兰拥有得天独厚让很多国度求之不得的优越条件,却没有善加利用。基础很好,方法不对,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更何况乌克兰背离了近亲投向远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若乌克兰能够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优质答案2:

乌克兰是一个贫穷,但是却美女如云的国家!

我是做国际贸易工作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在乌克兰的敖德萨呆了两个月的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乌克兰虽然国家贫穷,但是美女却很多。

二、长期分裂的德意志为何能在十九世纪崛起?

优质答案1:

在世界众多民族中,德意志民族是独树一帜的。前文说过,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国家,它承载着“神圣罗马帝国”的闪耀光芒,却在其诞生后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当西欧各民族都在为固定的疆界而不断厮杀时,毫无国际地位的德意志就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地,各个邦国被形成中的大国挑来捡去、任意分割。

三十年战争,摧毁了城市的生命力;各邦国高度独立的现状导致相互之间关卡林立,严重地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未能完成信仰统一,反而造就了人民信仰的分裂,从而引发人们精神生活的分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德意志陷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境地。

德意志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经历了长达数百年分裂的阵痛,德意志民族还能重获新生,赶上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末班车么?

答案是YES!

历史的车轮进入19世纪60年代,位于德意志北部的普鲁士迅速崛起,通过利用周边大国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取得胜利,打败了最大的敌手——奥地利,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更不可思议的是,统一后的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体,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为什么德国为什么会在近代政治统一?

云石君认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欧洲文明的整体进步,使得内部交流需求大增。

正如云石君多次强调过的,欧洲地缘结构四分五裂,缺乏一个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本部核心板块。这种地缘结构的支离破碎,决定了任何一股政治势力,由于其所依托而生的地缘板块实力有限,无法对其他势力形成绝对优势,所以也难以整合四方,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是,大航海时代来临了。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和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真正走出了地中海的小圈子,并航向未知的大西洋,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海外商路的拓展,欧洲从海外殖民地掠夺回来的资源大大增加,这种资源的增加,以及时代进步带来的技术成熟,使得欧洲有能力对本土进行大规模开发。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种什么结果?就是欧洲的文明和技术水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提升。这种量变导致了文明形态的质变,进而催生了工业革命。由此,欧洲文明才一举超越华夏文明,登上了人类文明的中心舞台。

众所周知,中世纪以前,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地中海才是欧洲文明的核心,德意志地区受阿尔卑斯山脉的阻隔,实际上处于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带。大航海时代和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沿海西欧以及俄国的崛起,欧洲文明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如此一来,德意志就从文明的边缘,摇身一变成了欧洲文明的中枢之地。而从地缘上来看,德国作为欧洲的中原,自然而然成为了欧洲内部商业和文化交流中枢,积蓄了大量的财富,有了抗拒外来压力资本,其表征之一就是,彼时的德意志已经孕育出了高度成熟发达的城市贸易。随着内外部文明和贸易交流的逐渐增多,德意志内部的统一倾向在不断增长。

第二,工业革命的来临,促进了德意志资源调配和整合的能力。

18世纪末,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连亚当•斯密都没想到,技术革命有如此巨大的可能性和推动力,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眼看着这场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沉浸在“神圣罗马帝国”光环下的德意志开始不淡定了。

首先,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工业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的革命,它既是技术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工业的产业链条较长,它需要跨区域的资源调配和整合,同时也需要广阔的内部市场来消化。德意志诸侯林立的格局,既不利于新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自然也就阻碍了德国的工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统一的呼声自然越来越高。

其次,全球化的扩张和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成为欧洲国家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反观德意志,长期的政治分裂使德意志无力开拓海外殖民地。分裂不仅使得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分割,也增加了内耗,没有一个邦国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海外扩张,只能在全球化殖民掠夺的浪潮中干瞪眼。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政治整合为一体,以集中资源、形成竞争力,联合做大做强的需求在增长。基于这种对外扩张、开拓殖民的需求,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邦国对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的动能骤然提升!

第三,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各部紧密连接程度大大增加。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虽然德国内部山脉与河流纵横交错,但这些山脉和河流都不大,阻断的程度都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德国逐渐冲破了地缘屏障的梗阻,各区域之间的地缘关系较农耕时代大为紧密,地缘板块间的界限逐渐消融,交流和互动也日趋增强,构筑统一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条件自然也就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北方平原,随着工业的到来,开发程度大大提高,整合为一体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德国工业革命中,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体现,而工业的发展和崛起反过来又促进了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

铁路的便捷和优势有目共睹,一方面,稠密的铁路网络打破了各邦国互相隔绝独立的局面,相互之间的协作和联系得到了极大地增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轻由于政治分裂造成的分离主义倾向,进而加快了德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第四,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导致教权衰落,为世俗权力扫除了障碍。

中世纪时,天主教曾是欧洲精神领域的绝对主宰。教权的存在,虽然在有助于德国初级统一,但当德国想进一步政治整合时,又成为了阻碍。早起的教权和皇权相互依托,二者之间虽有矛盾,但是体现的多为合作的一面。随着政治整合程度的提高,世俗王权的力量也就更强大,当世俗权力强大到一定程度,自然不甘于受教权钳制,二者的矛盾逐渐公开化,这就对德国的进一步整合形成阻碍。历史上教权与治权也屡次斗争,但在中世纪时都治权都搞不定教权,反而导致了各邦国趁机坐大独立,成尾大不掉之势。

中世纪晚期,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的兴起,天主教的铁幕逐渐松动,在随后与新教的纷争中丢盔弃甲,一路颓靡,全然不复当年之盛。在这种情况下,教权不得不放弃对世俗权力的干涉,重新阐释教义,以适应时代需要。毕竟,天主教廷说到底也只是个宗教首脑组织,天主教并非一个世俗强权,而仅仅是个精神领域的宗教体系而已。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些新思维新观念逐渐在民众中普及开来,这些新的观念提倡解放思想、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显然与教会的教义存在冲突;而天主教的极端封闭已远远不能继续控制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对宗教的质疑和反叛逐渐在民众中蔓延开来。

随着新教的崛起,天主教势力范围大幅萎缩;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潮的泛滥,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廷维持自身权威的意识形态基础。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随着宗教神秘感的去除,民众对政教分离的认同度不断提高,教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教廷已难以钳制普鲁士、奥地利等强势世俗政权。随着普鲁士在十七世纪的逐渐崛起,在德意志各邦国之间形成了普鲁士与奥地利两强并立的格局,教廷已经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予以强势阻扰,只能靠边站。最终,普鲁士通过强力政治整合,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优质答案2:

德意志统一。

德意志要统一原因很多,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政治上的原因,被占领、赔款、征集军税刺激的德意志人民是情绪上的原因,拿破仑战争期间哈布斯堡、霍亨佐伦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号召和许诺是政策上的原因,而跟这些相比德意志的中世纪以来的政治结构:“小邦分治、关卡林立、税收、货币体系纷繁复杂、”对德国乃至中欧贸易都成了绊脚石,是德意志统一的经济上的原因。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人人都意识到德意志统一势在必行,上到各国宫廷、政府首脑、高级官僚、贵族精英、文化精英、下到资产阶级、市民、乃至于农民。都期待着德意志的统一,但是1815年合约把哈布斯堡的西部领土都剥夺了,转而授予普鲁士,这种处理是出于俄国的利己政策,原因也很简单,俄国从1812年战争中夺取的最大好处就是拿破仑建立的华沙大公国,俄国不可能还把其中最好的部分还给普鲁士,所以只能在西欧作出调整。这样一来奥地利的领土就偏处德意志一隅,而普鲁士则成了横跨北德意志的重要势力,同时也客观上被推到了德意志统一问题的风口浪尖。

在普鲁士走上德意志舞台的时候,德意志统一这个事业牵扯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第一是列强怎么看待德意志统一,列强就是英法俄三国,因为神圣同盟五强力的普奥已经是统一问题的主角了,所以不考虑在内。在英法俄三国里,俄国其实对德意志问题是不太关心的,因为第一俄国没有跨过波兰进一步向西扩张的想法,天主教波兰已经让沙皇头疼了,如果再进一步扩张到普鲁士-勃兰登堡,难度和收益都不成比例。而且俄国的工业还很原始,俄国在德意志的经济利益也很小,英国客观上是支持德意志统一的,因为这一阶段德意志是英国工业品的重要市场,而德意志的混乱局面导致从海上运往德意志的英国工业品卖到莱比锡要过几十道关卡,缴几十次税,还要适用将近十种不同的税法,兑换十几次货币,如果德意志统一,至少是经济上统一,英国商人是乐见其成的,而英国王室又不一定,因为英国国王兼任汉诺威国王,这个问题在威廉四世死后因为英国承认女性继承权,而汉诺威不承认,导致威廉的侄女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弟弟恩斯特奥古斯特登上汉诺威王位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然后就是法国,法国实际上对德意志没有过多的领土野心,但是法国追求整个欧洲的霸权,而德意志是法国推行欧洲霸权政策的交通线,所以掌握着斯特拉斯堡的法国就握着德意志的大门钥匙,俾斯麦在1866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还没有建立德意志帝国以前已经在谋求夺去斯特拉斯堡了,可见法国在德意志的利益虽然缺乏经济基础,却势必导致它被卷入。

第二势在必行的德意志统一将以怎样的形式实现,这就是历史人物起作用的地方。时势造英雄体现在德意志势必在19世纪之内趋于统一,而英雄之改边时势就体现为德意志究竟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统一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是谁来统一这也有两个方面:

1、邦国层面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大家都知道1848年有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之争,其实还有第三德意志,大德意志毋庸置疑就是奥地利来统一德意志,小德意志就是普鲁士把奥地利赶出去统一德意志,而第三德意志就比较暧昧,往小里说可能是排除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其它各邦统一在一起,往大里说则可以夸张成一个革命的德意志共和国,在波兰、匈牙利、斯拉夫各国独立之后,推翻各邦君主包括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以后,建立一个人民的德意志。这种第三条道路根据立场不同,实际意义也不同,对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来说第三德意志或者纯德意志是捍卫小邦独立的工具,对1848年的自由主义者兼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来说则是普遍解放的德意志共和国。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

2、阶级或者等级意义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同样也有两条道路,第一是君主、贵族的德意志统一、第二是平民、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德意志统一。这两者在极端情形下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解决方式,1815年到1848年实际上是后者在推动者德意志的进步和统一,1848年革命平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德意志运动达到最高点,这一年哈布斯堡王朝被赶出维也纳、普鲁士军队退出柏林,德意志的国民代表在法兰克福起草德意志宪法,德意志各邦也纷纷爆发革命,人民的德意志国家几乎出现在了地平线上,但是君主和贵族的反革命也随之开始,反革命最严重的是奥地利,温迪施格雷茨在布拉格、维也纳大开杀戒,施瓦岑贝格的执政完全废除了哈布斯堡之前的所有让步,恢复了君主专制制度,而普鲁士的反革命是渐进的,腓特烈-威廉四世虽然镇压了革命,但是保留了国会和宪法,在1848年以后的反革命潮流当中普鲁士表现出了相当的进步和宽容,所以失望的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纷纷倒向普鲁士,小德意志之占上风也大大受惠于这种情绪。

第二是德意志怎么统一

这个问题也要从阶级和邦国两个角度上去看

首先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们希望怎么统一,对他们来说最高目标无遗是推翻各邦君主,抛弃普鲁士和奥地利领土上非德意志的部分来实现统一,建立一个德意志人的中欧共和国。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中间同情波兰、匈牙利、斯拉夫人的情绪也是基于这个理想。因为这些地方的独立对德意志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者来说无关紧要甚至是打击普鲁士和奥地利君主的有力工具。这些地方的起义者还能成为德意志统一运动的盟友。但这种理想太过于远大,脱离实际在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中间也不是优势。

比较实际一些的民族主义者自然希望联合某个邦国和它的君主来实现德意志统一,摧毁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和宫廷,实现一种英国式的立宪民主政治,通过政治的民主实践,在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之内追求民主和民族统一。1848年以后这一派大多倾向普鲁士因为普鲁士是相对最民主的邦国。

另一种激进的自由主义则是在统一与自由不可兼得的时候,捍卫承认民主权利的小邦的独立,来抵制强大的君主制大邦的统一,巴登知识分子所谓“宁要自由的不统一,不要统一的不自由”就是这种立场的代表。

然后就是君主和贵族对德意志统一的态度。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跟各个邦国的对德意志统一的态度一起谈论,因为除了“自由主义的巴登”之外德意志各邦的政府几乎都把握在君主和贵族的手里,君主和贵族的态度就是邦国的态度。过于小的邦国比如萨克森-柯堡-哥达、或者奥尔登堡这种可以忽略不计,只去观察一下大邦和中等的邦国的态度就可以。

首先是奥地利,奥地利的态度从1815年到1848年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拖延,德意志问题也好意大利问题也好,都要拖延维持现状,直到奥地利恢复元气有余力解决为止。在此以前如果迫不得已就作出一些调整,德意志邦联就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它有一个宏远的目标,但是毫无实现的时间表。而且可悲的是奥地利一直到它灭亡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没有真正在欧洲的反革命问题上充当它的旗手的角色,它有那么多的领土和人民,而且几乎天然是欧洲反动派的领袖,从教会到君主都支持维也纳期待维也纳,但是维也纳无可奈何,几次迫不得已的投入战争除了拉德茨基时代胜利了一次之外全盘皆输。

其次是普鲁士,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者执政期间希望追求德意志的经济统一,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政治统一到来以前德意志各邦之间的关税已经基本上被摧毁,1832年普鲁士已经把三分之二的德意志领土都覆盖在共同关税同盟之下,到1852年普鲁士关税区已经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德意志,共同的经济政策、共同的货币、德意志铁路的铺设和联运,都在俾斯麦上台以前很久就实现了,1848年为了联络军队镇压革命,俾斯麦忧心忡忡的第一次乘坐了火车,但到1860年代开始的时候,德意志各邦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超过了法国,远远超过了奥地利。德意志各邦在让渡自己政治主权之前三十多年已经向关税同盟大会让渡了自己的经济主权。实际上未来的自由主义德意志也是普鲁士自由主义大臣的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因为1861年的宪法危机而告结束。

普鲁士贵族和君主在1848年以后在革命半途而废而腓特烈-威廉四世也不进行坚决的反革命,真是颁布了一部满足自由派要求的宪法之后达成了妥协,之后的普鲁士维持了十几年的自由主义政治,俾斯麦上台以前的普鲁士是沿着自由主义者虽然更多的是“普鲁士的辉哥党贵族”所设想的道路前进的,但是俾斯麦的执政结束了普鲁士的自由主义时期,这时考察一下“俾斯麦的德意志理想”是很有意思的,俾斯麦的德意志理想总结起来就是“根本没有什么德意志理想”,相比俾斯麦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这两位国王反而是有德意志理想的,甚至威廉一世曾经怒喝俾斯麦“说到底你还是一个德意志人”。但是俾斯麦和他所属的保守派容克贵族阶级都没有自己是德意志人的自觉。他们的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大普鲁士”。最直接的体现这一点的是1866年战争之后北德意志联邦宪法问题,按照俾斯麦的宪法草案,北德意志联邦,将和梅特涅的德意志邦联没两样,这个联邦没有力量没有政府没有价值,普鲁士王国是联邦的“非人格化”的“主席”,北德意志邦联议会将只有一个由普鲁士总理也就是俾斯麦,派遣负责传递消息并使之作用于联邦的代表。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掩盖普鲁士吞并汉诺威、法兰克福、和其它几个小邦,从而实现建立东西两部分领土之间的陆地联系,其它都无足轻重,北德意志邦联总理的设置是违背了俾斯麦意愿的,是普鲁士和德意志自由主义者以及民族主义者强加给俾斯麦的,从此俾斯麦才被迫从纯粹的普鲁士总理变成“联邦”总理。但即便如此,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的进一步发展中扮演的还是一个开倒车的角色,如果说这样是夸张,那么至少俾斯麦扮演了一个在下坡路上踩刹车的角色。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的时候,俾斯麦慷慨的满足了一切南德意志各邦提出来的维护自己国家独立性和主权的要求,因为所有这些慷慨的让与都同等的被授予普鲁士王国,俾斯麦不想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为此他的德意志帝国甚至除了帝国宰相府办公厅之外没有常设官厅,后来的帝国政府各部门都是从为俾斯麦一人服务的帝国宰相办公厅和办公厅的各个专任国务秘书发展来的。甚至在帝国建立之后,俾斯麦依然不愿意推动帝国的统一,按照德意志帝国的陆海军相关法律,帝国陆军属于各邦,只在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才由皇帝统一指挥,所以俾斯麦喜欢扩充普鲁士自己的陆军,但是帝国海军法规定海军属于整个德意志帝国,所以俾斯麦对海军毫无情趣,真正推动德意志海军建设的反而是威廉二世。

然后是小邦的德意志理想,小邦的第一要务就求得生存,因此它们首选的支持对象是奥地利,因为奥地利不愿意在德意志问题上采取积极政策,但是当奥地利表现的软弱无力,而普鲁士却咄咄逼人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在经济上对普鲁士妥协,否则它们将丧失必要的贸易路线,尤其是在普鲁士与黑森-卡塞尔在1831年签署协定,把卡塞尔纳入普鲁士关税区从而把东西两部分连成一片而截断了德意志南北方向的贸易通道之后,就更是如此。但是在政治上小邦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争取第三条道路,摆脱普鲁士和奥地利建立一个纯德意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南德意志的巴登、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作出了让步,巴登是德意志各邦里最自由民主的邦,而巴伐利亚宫廷则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和艺术大加扶持,路德维西二世国王之推崇瓦格纳,建造新天鹅堡都是这种德意志民族主义政策的体现。一个天主教的、正统君主统治的、但却有宪法和国会的德意志帝国,是南德意志君主在德意志统一问题上的理想。

综合所有上述各种因素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把德意志统一运动和俾斯麦的王朝战争区分开。

德意志统一运动是从1806年帝国解体到1871年皇帝宣言之间持续65年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其中从1806年到1848年间,德意志统一的大部分成就已经取得,其中的功绩应该归功于冯-施泰因、冯-哈登堡、冯-洪堡、李斯特、以及其它德意志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普鲁士的辉格派贵族和高级官僚,在他们不屑的努力之下德意志在关税、交通上、货币上已经统一在一起,这种统一如此牢不可破以至于1866年战争中萨克森王国作为奥地利的盟友一起对普鲁士作战,但是萨克森的税卡还在按照普鲁士税则向奥地利商品征收过境税。

德意志的统一运动与民主运动一起发展到1848年第一次出现裂隙,但是在普鲁士仍然维持着表面上的宪政,直到俾斯麦1861年抛开宪法和议会开始执行公开的反动政策,因为他抛开议会,所以他无法开征新税也无法举借新债,而解散议会选举也无济于事,所以俾斯麦除了依靠战争改变国内舆论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原本健康发展的德意志统一运动的主导权,被病急乱投医的普鲁士贵族把持到了手中,1861年到1871年之间,俾斯麦连续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从而把德意志统一的发展打上了君主和贵族派的烙印。德意志统一的产物没能成为一个中欧民主共和国也没能成为欧洲联邦的重要一环,反而成了之后的欧洲战争策源地,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1848年以后的德意志贵族的反革命运动,以及政府的反动政策。

如果仅就狭义的王朝战争而论,则在军事上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和参谋体系、以及大胆使用当时在欧洲领先的普鲁士铁路运输军队是普奥、普法战争胜利的根本,这些都应该感谢普鲁士军事改革家们和威廉一世国王,在战争指挥上俾斯麦没有发挥什么特殊的影响,战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老毛奇这样的总参谋长,和王太子这样的前线指挥官。

俾斯麦对德意志统一的最大贡献是在外交上,让普鲁士始终没有遇到一个以上的大国作为敌人,始终避免挑战两个强国,但是与这一贡献相比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宪法问题上的保守,以及在普鲁士地位上的利己主义同样给德意志的历史带来了深刻的损害。

要讨论德意志统一我觉得首先要谈谈德意志帝国是怎么瓦解的,

一、德意志帝国的瓦解

德意志帝国的瓦解是封建制普世性发展的结果。这句话看起来挺复杂其实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解释也不难理解,中世纪的欧洲地广人稀,道路破败,森林密布,一只鸟从莫斯科出发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可以一直飞到巴黎。而且交通工具稀少,只有少数人才骑的起马,而且马还要仔细的分成三六九等,一个体面的骑士老爷要有好几匹马,打仗的战马平时可舍不得骑、赛马的竞马更舍不得骑,驮盔甲的马是比较便宜的不过也走不快,还有一匹才是自己平时骑的马,而普通人里的富户可以骑驴,更多的人则干脆凭脚走,所以中世纪欧洲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活动半径不超过一个人步行半天的距离,因为天黑就不安全,所以如果没有可靠的落脚点,必须在天黑之前打个来回。

这样的欧洲实际上是被森林、荒野、河流、沼泽分隔开的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小天地,他们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需要沟通,这个人来当老爷那个人来当老爷,反正也就交那么多的租子,服那么几天的役,如果老爷不在其实更好因为可以占点老爷的便宜,比如跑到公共土地上放放自家的牲口啊,去老爷的林子里砍点木柴啊,甚至去偷猎啊。

在这些孤立的小天地之上,说着统一的语言——拉丁语、有着统一的组织基督教会,而且有统一的发型、服饰、教养的教士阶级建立起一种普世性,国家、民族、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领地,这些领地的收入和义务都是长期博弈之后平衡点,与其花心思去跟那些已经被压榨的很厉害的臣民较劲,还不如出去抢邻居或者去打邻国,所以领主们也满足于获得自己的那一份,于是爱国心什么的都淡化了,一切都是权利和义务,付出和收益,而且因为是古代社会,这种权力和义务通常还都是不对等的,于是没有人爱国,也没有人在乎什么国家,只是希望我们的老爷离我们远一点,要是他从来都不会来就更好了。

这种封建制度导致的社会的离散在德意志和波兰表现的最明显,恒定的收益实在无法支撑国家,于是君主就向各等级要求例外的效劳和奉献,但是奉献不能白给,于是特权就越赐越多,有些是为了国家有些是为了君主个人,国家的权力被越来越的特许和赦免分解,最后连帝国骑士、修道院都得到了直属帝国实际上是谁也不属于的独立地位。这就是德意志帝国的瓦解。

二、德意志各邦的重整

这种瓦解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符合人们的需要了,因为社会分解到了最低的层次,关卡林立,每走几步都要进入一个新国家,社会生活几乎不能进行了,于是德意志出现了重整的现象,也就是封建制发展到了极致的时候,社会自发的重新整合,这就是德意志大邦国和中小邦国的内部重建。这种重建的趋势因为战争而进一步推进,所以到18世纪末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候,实际上德国已经开始重新凝聚,形成了一系列的小邦,和奥地利这个超级大邦还有一个虽然比奥地利小得多,但是比小邦又大的大邦就是普鲁士。

勃兰登堡-普鲁士总是被人和条顿骑士团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联系微乎其微,除了自吹自擂成分之外,勃兰登堡-普鲁士跟骑士团没有什么更直接关系。勃兰登堡-普鲁士在18世纪的表现和奥地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它也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服从于霍亨佐伦王室的领地的集合体。只不过哈布斯堡王朝集合的是一系列的王国、公国,而勃兰登堡-普鲁士集合的是一系列的公爵、伯爵领地甚至骑士领地,这个国家到18世纪才建立,1701年勃兰登堡藩侯-普鲁士公爵被皇帝承认为在普鲁士的国王,这个头衔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腓特烈您个人从公爵+边疆伯爵变成国王了,但是你的王国在哪呢?哪里是你的王国?你自己去想办法吧。君主个人成了国王不等于他所拥有的各邦就都自然的加入到他的王国里,凭什么?中世纪的所谓法理思想最爱问的就是凭什么,霍亨佐伦家族作为公爵掌握的权力,作为边区伯爵掌握的权力,作为伯爵掌握的权力都是不一样的,如今你打算凭皇帝的一句话,就用一个统一的王权代替你过去掌握的各邦的领主权,搞一刀切?对那些王权比领主权力小的领地自然是好事,对那些王权比领主权力大的地方就是要扩大领主权,霍亨佐伦家族从“在普鲁士的国王”到“普鲁士国王”,和哈布斯堡的约瑟夫二世皇帝想要用一个统一的皇权替代所属各邦的王权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所幸的是霍亨佐伦王朝的领地比较少,领土也比较小,所以他们遇到的阻力比约瑟夫皇帝要小。

三、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对德意志的影响

之后在这种重新凝聚的过程中,法国革命爆发了,德意志各邦随后先后卷入反革命战争,这种反革命战争从一开始的德意志军队入侵法国干涉革命,倒后来的德意志各邦抱团儿抵抗法国的入侵,持续了二十多年,从18世纪的最后几年一直到拿破仑最终在滑铁卢战败。

在这个过程中对德意志影响最深远的反而是马伦哥会战和吕内维尔合约,这个合约对德意志帝国的打击或者说影响是天翻地覆式的远超1648年合约,因为1648年合约是交战双方精疲力竭之后的妥协,而吕内维尔合约是拿破仑一边倒的无情宰割。合约要求帝国割让全部莱茵河左岸领土,而因此涉及到对帝国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因为莱茵河左岸的领土不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还有诸侯和帝国骑士领地,主教、修道院长、自由市、帝国骑士,在这个背景下帝国等级会议在1803年通过了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也被叫做帝国根本法。

这个法令终结了德意志帝国持续几百年的离散化,用异常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它扭转到邦国道路上去,或者说拿破仑在彼此竞争的两条道路即德意志社会的瓦解基础上的小共同体会和邦国化之间选择了邦国会。1800年帝国的1789个组成部分经过根本法的不流血的革命绝大部分被消灭,帝国骑士、教会诸侯和领地被一扫而空,并入大邦国,只剩下美因茨选侯和条顿骑士团幸免于难。自由市也被邦国吞并,只剩下少数幸存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战争和帝国根本法完成了统一德意志的大业里的大头,把近两千个组成帝国的实体缩减了90%,拿破仑是德意志国父也不为过。

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人痛感国家之虚弱,中世纪的普世性现在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皇帝1806年退位,宣布帝国解体,拿破仑扫荡了德意志帝国,把已经碎片化的老德意志地区的领地重组,还组织了莱茵联邦,作为法国的卫星国,最初德意志人是喜忧参半,因为似乎有某种新国家的趋势出现在地平线,但最后人们发现还是不能指望法国人,于是德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民族统一,这种呼吁与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两个大王朝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先后起来号召德意志人民反抗拿破仑统一德意志,哈布斯堡先行动,结果是1809年的再次战败,1812年以后普鲁士也站出来反对拿破仑,号召德意志民族起来抗争,结果就是德意志各邦在莱比锡打败拿破仑的辉煌胜利,这场战争被叫做“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四、维也纳会议和德意志邦联

在反对拿破仑的过程中哈布斯堡和霍亨佐伦都号召民族统一,还都许诺颁布宪法,但是真得结束了战争,各邦君主云集维也纳的时候,他们却退缩了。

1815年终于战胜拿破仑之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被恢复,原因是帝国如果恢复那么之前赐予的各种特权和帝国法将继续束缚统治者,拿破仑已经开始了对德意志的改造,这一改造为德意志统一铺平了道路,没有理由在这个问题上开倒车。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邦联,按照号召民族解放的君主的许诺,这个邦联将具备国家实体的地位,而且在国家机构和军队上具备国家的实际能力。

1816年11月5日德意志邦联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组成它的代表却不是德意志人民选举出来的而是德意志各邦君主派往法兰克福的代表,尽管如此这个机构还是开始制定德意志邦联宪法,甚至德意志邦联战争法(1821年)。1820年签署的维也纳最后议定书重申了君主们的许诺,德意志邦联应该具有国家实体,“通过政治统一而结合起来的完整政权”,但是之后的政治实践证明这一切只是一场空。德意志邦联的运作依赖于德意志大邦的协调一致、或者大邦中的奥地利或者普鲁士与中小邦的协调一致,但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利益各不相同,中小邦和大邦之间也各不相同,德意志邦联没有在对内和对外的政策上作出什么真正的贡献,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也没有在这个庄严的许诺中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从1815年开始德意志统一就注定了必然在德意志邦联体系之外采取行动。

五、1815年以后欧洲列强的局势

那么我们来看看此时德意志的局面,看看为什么普鲁士最重会在这场民族统一事业中成为胜利者。

拿破仑战争让欧洲各国损失惨重,各国君主负债累累,包括英国在内各国政府都大量发行纸币,大肆发行内债和外债,但是各国在这种财政破产的压力面前处境又各不相同,英国有广阔的海外领地,发达的世界贸易,几乎垄断了世界的工业和工业品,所以它走出危机的速度最快,当英国宣布恢复金本位的时候英国实际上已经从拿破仑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了,而俄罗斯和普鲁士这两个强国当时的经济还非常原始,除了农业和粮食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出口,俄罗斯还出口木材、鲸鱼油,而俄罗斯从欧洲进口的除了奢侈品之外也几乎微乎其微,俄罗斯的贸易规模虽然不小但是很初步,而且俄罗斯从古代就是信用货币,这是它超前的地方,这个国家的人太好欺负了,根本不需要黄金,只要拿张纸盖个沙皇的章就能当钱花,所以俄罗斯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走出来的也很快。普鲁士跟俄罗斯差不多,维也纳合约签订之前普鲁士基本上也是农业国,而且整个拿破仑战争普鲁士很多时候置身事外,除了耶纳和奥尔施泰特双重会战之外,普鲁士几乎总是保持中立,甚至跟拿破仑解梦,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战败,沙皇的军队逼近普鲁士边境的时候普鲁士才通然迸发出爱国心,参与到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里。

耶拿战败让普鲁士失去了西部的领土,还有在历次瓜分波兰当中获得的领土,拿破仑用这些波兰领土建立了华沙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在兵临普鲁士的时候曾经含糊的宣布会对普鲁士遭到的拿破仑的不公平对待作出调整,但是具体怎么调整没有说,1815年合约之后成立了“会议桌波兰”或者“条约波兰”由沙皇自己兼任波兰国王,这样一来原本属于普鲁士的波兰领土除了用来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建立陆上联系的西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还有波森以外都没有被归还,作为补偿把拿破仑的莱茵-韦斯特法伦授予了普鲁士作为补偿,还有当时被占领的萨克森王国的北部,普鲁士表示我们可以不要莱茵韦斯特法伦而要整个萨克森么?奥地利表示“不行!”结果就是普鲁士领土被德意志小邦分隔成不接壤的东西两部分,东边信新教被掌握着土地、军队和政府的贵族统治,西边是老德意志信天主教,原本贫瘠又穷困,但是不久就成了德意志最重要的工业区。

而所有维也纳诸强中被打击最重的是奥地利,它债台高筑财政破产,漫长的战争、割地赔款、让哈布斯堡欠了一笔惊人数目的外债,外债的利息都还不起,当英国外交大臣用开玩笑的口气对奥地利大使表示能不能先支付一部分“利息的利息”的时候他深深的伤害了这个古老的中欧君主国的尊严,大家都欠钱,但是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可买,只有奥地利因为他跟法国一样历史悠久而且工艺发达,有奢侈品有好酒,有近在欧洲心脏的旅游景点,所以当他被金融崩溃打翻在地的时候他爬起来的最慢。今天人们津津乐道于维也纳会议上铺张的宴会、舞会和游乐活动,尤其是英国贵族在维也纳举办的那些帝王气派的宴会和他们的菜单,(对这个感兴趣可以看看去年刚出版的中文书《为君王烹饪》),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为什么是英国人如此铺张奢华,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之在维也纳挥金如土跟此事奥地利货币崩溃之间的关系。

从1815年到1848年整个梅特涅时代奥地利都没有钱,总是缺钱,没有钱搞外交也没有钱养活军队,他迫切的需要休息,所以梅特涅时代奥地利开始组织保护关税,这是一个金融紊乱货币崩溃的国家的唯一选择,而普鲁士则刚好相反。

六、普鲁士改革和1818年普鲁士的自由贸易

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被严重的羞辱了,同时拿破仑把赔款、军费摊派强加到被占领的普鲁士头上,为了弄钱换取法国撤军普鲁士开始了改革,先是冯-施泰因男爵,在他发现法国人拿了钱依然不肯撤军而决心与奥地利合作一起反抗拿破仑的时候,他的计划败露而被迫辞职流亡,继之以冯-哈登堡,在他们两个人主持的普鲁士国家和社会的改革之外冯-洪堡领导了普鲁士的教育改革,沙恩霍斯特和冯-格奈森诺领导了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是普鲁士,施泰因是帝国骑士、哈登堡是汉诺威人,沙恩霍斯特是下萨克森人,格奈森诺是中部德意志人,他们的改革里缺乏那种传统的普鲁士贵族的气质,而具有比较明显的德意志统一的意愿,在他们的手中普鲁士的领土从邦国向行政区的转变基本完成,人身依附被取消,行会特权被废除,普遍的经营自由当然也意味着开征普遍的经营税,更重要的是军事上的义务兵役制,普鲁士这个德意志里的大邦国,欧洲的小国家的人们,因为战争和义务兵役制而变得生息相通。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财政困难赤字严重,但是如前所述普鲁士的领土被德意志小邦分隔成东西两个不接壤的部分,东部是农业区西部是工业区,无论是向西部出售农产品还是向东部输出工业品都要经过别人的领土。此时的普鲁士贵族在解放农民的过程中通过获得“补偿”以及在哈登堡治下对大庄园的偏袒态度,而迅速的由普通的地主向以销售农产品为牟利手段的“农业资产阶级”转变。于是在“能不缴税最好别缴税”或者“税就是贼”的自由主义口号之下,普鲁士贵族和普鲁士的自由派官僚、普鲁士的资产阶级第一次有了共同语言,这个基础的产物就是1818年的普鲁士关税改革。改革的主导者是哈登堡首相的女婿维克多-冯-比洛。1818年5月26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国王颁布了普鲁士新关税法,按照这一法律,普鲁士王国所属各领土在经济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实行自由贸易,进口原料免税,只对工业品输入征收10%的进口税和消费税,殖民地产品征收20%到30%的进口税和消费税,冯-比洛原案中贵族对这些消费税的豁免条款也被取消,于是当1818年9月5日和1819年1月1日普鲁士王国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实行新关税法的时候,普鲁士成了德意志第一个自由贸易的大邦,这和正在依靠关税保护自己的奥地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普鲁士的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对德意志邦联原本承诺的经济义务的践踏,因为按照德意志邦联的构想,德意志邦联本身应该负有调节邦联各成员以及邦联整体的经济、贸易事务的权力和责任,但是普鲁士从邦联建立不久就完全抛开邦联,从自身的需求实行了普鲁士关税制度,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很难说普鲁士是因为邦联的无能而单独行动,相反说普鲁士和奥地利利己的独断专行才是德意志邦联无力化的根源,只不过这两个大邦,一个出于利己的原则而采取了对德意志经济贸易漠不关心的态度,因为奥地利有自己的粮食产区也有自己的工业地带,德意志对它来说没有经济和贸易上的必要性,而普鲁士则因为其领土的先天不足,而不得不采取介入的态度,当它们在采取利己的政策时不约而同的绕过了德意志邦联。

七、1815年以后德意志各邦的经济状况

此时德意志邦联各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纷繁复杂,普鲁士和奥地利更好相反,超级大邦奥地利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奥地利经济崩溃财政破产所依必需采取保护贸易,而大邦普鲁士从经济本身看也可以自给,但是却先天不足,他的东西两部分领土不接壤,而且因为社会发展的结构都成了外向型经济体,东部想要输出农产品西部想要输出工业品,所依它必然采取自由贸易。

在这两个大国之外德意志邦联里有四个王国,汉诺威、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其中巴伐利亚和符腾堡有自给的工业,它们希望建立保护贸易以免遭外国输入商品的冲击,萨克森已经在拿破仑战争里元气大伤,损失大片领土,仅仅保住了有限的工业区和中欧商业中心的莱比锡,汉诺威直到1837年6月英王威廉四世逝世以前都跟英国是君和国,在安全上它仰赖英国,作为农业国它更倾向于通过海上贸易获取廉价的英国工业品,类似的还有其他北德意志小邦比如奥尔登堡、比如布伦瑞克。

德意志小邦中间巴登大公国虽然从等级上低于上述四王国,但是巴登却有自给繁荣的贸易,它处在德意志、法国和瑞士的交叉地带,走私贸易司空见惯,巴登政府自己又无力建立普鲁士那样的关卡线,因为它的整个国家都是贸易走廊,建立关卡线就意味着整个国家都成了关卡线,所以虽然和巴伐利亚、符腾堡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巴登却对它们的保护贸易不感兴趣,巴登更希望有自由贸易,德意志邦联里还有四个自由市,其中法兰克福是德意志邦联议会所在地、另外三个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都是汉萨同盟城市,汉萨同盟此时早已衰退,但是传统的波罗的海贸易依然决定了他们对德意志问题不感兴趣的态度。

八、普鲁士自由贸易和普鲁士关税区

如前所述普鲁士的领土状况先天不足,但是假如它这种先天不足是因为两部分领土之间横亘着一个强大的经济上独立繁荣的大国而造成的那这种先天不足几乎就是无解的,至少也是不打一仗就无法解决的,可惜普鲁士的两部分领土之间不是横亘着这样一个大国,而是一系列比巴登还小甚至比巴登还要软弱的小国,这些小国对普鲁士贸易的阻碍是理论上的,而他们一旦真的触及到普鲁士贸易的吸引力,他们抵抗的能力也只停留在理论上。这个现状反过来把普鲁士吸引到了德意志统一运动里去。

从1819年开始普鲁士成为一个经济整体,虽然当时就在德意志邦联遭到了几乎所有德意志邦联成员国的抨击,但是德意志邦联再次证明了它的虚弱,它对普鲁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无能为力,而且普鲁士在政治上对奥地利的让步,和普鲁士政府在邦联政治、意识形态问题上对维也纳的“紧跟”,给了普鲁士在经济上扩张所需要的空间,尤其是此时普鲁士关税制度的影响还没有被明确意识到,各大邦的愤怒是基于预测而不是实际的损失,此时真正被卷进普鲁士改革的“漩涡”的是普鲁士领土上的那些外国“飞地”。

德意志帝国的领地状况犬牙交错,普鲁士王国经过漫长的改革虽然已经把属于它的各邦整合成了几个行政区,但是对那些不属于它的领地也无能为力,现在当普鲁士对自己整个领土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的时候,那些被包裹在普鲁士领土之内,主权却不属于普鲁士的领地的关税问题就立即爆发了。普鲁士政府的态度是非常蛮横的,它决定对这输入这些“飞地”的商品征收进口税,第一个倒霉的就是萨克森王国的施瓦尔茨堡-桑德豪森公国,公爵腓特烈-卡尔进口的宫廷用品也被普鲁士政府扣了,要收进口税,公爵当时的心情大概跟海淘奶粉的人收到海关短信差不多,但是公国太小了,所以公爵不敢去法兰克福找德意志邦联讲理,只能自己去找门路到柏林问问能不能收别人代购的奶粉别收我的啊,我好歹也是公爵啊,孩子还很小啊,然后普鲁士政府的回答干脆利落,“不能!”于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之后,双方找到了在缴税、退回之外的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公国在主权依然属于萨克森不变的情况下,在经济和关税上加入普鲁士关税区,这样公爵和公国进口的商品就和普鲁士领土进口商品一样,虽然它们理论上不属于普鲁士领土,1819年10月25日双方签订协定,桑德豪森成为第一个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外来者。普鲁士关税政策越过了普鲁士国界,从单纯的国家经济政策变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

九、德意志各邦对普鲁士关税区的反应

普鲁士关税改革和普鲁士的关税扩大到普鲁士领土之外行程“普鲁士关税区”,严重的刺激了德意志各邦,他们首先向德意志邦联投诉普鲁士的贸易讹诈,但是奥地利依赖于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的支持,而且普鲁士的大臣们在1815年到1830年阶段对维也纳的政治要求几乎采取了无条件的支持,所以只要两大邦协调一致,那么小邦几乎无可奈何。于是德意志小邦只能自己采取行动也绕开无力的德意志邦联。主要行程了两个集团。

一个是南德意志各邦,他们相比被普鲁士两大领土夹在中间的中部德意志,无论是处境还是经济水平都要好很多,尤其是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还有巴登,这三个邦即使在1871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宪法和皇帝宣言之后都保持着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跟它们在经济上可以自给、在政治上独立已久,在文化上比普鲁士和奥地利更“德意志”的优势地位是分不开的。相比奥地利主导的“大德意志”和普鲁士主导的“小普鲁士”,南德意志各邦被叫做“第三德意志”或者“纯德意志”,因为它们的立场最纯粹,不受普鲁士和奥地利的非德意志领地的影响,几乎可以代表传统的德意志的利益。

三、郎朗在世界钢琴界是什么地位?

优质答案1:

从艺术表现上,朗朗的很有激情,赋予观众很强的感染力,即便是前些年也很少见朗朗有什么表现上的明显不足。应该达到了国际水准,是我国的年轻一代钢琴家。但是国际大师则很难说,首先朗朗的影响力在世界还不足,加上很多朋友说的艺术创作的问题,这个艺术创作一半一半吧,其实这个不属于演奏家的标准,是作曲家,当然很多演奏家都可以作曲。但是不能说不去创作的演奏家就不是好演奏家。加上超越前人真的太难了,还不如花些时间演绎好前人作品。从这方面说,朗朗做到了。综上所述,浪浪是一名优秀的国际钢琴演奏家,但是离国际大师还有一定的距离,大师的成就有时还要看大环境,运气和机遇。

优质答案2:

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朗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钢琴界为数不多的唯一几个人当中,他能走出国门并且能在国际上受到这么大的赞赏和认可的人是我们钢琴乃至音乐界的甚至是中国的骄傲,我们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朗朗从小的付出是常人无法坚持的,他的父亲严格的教育更是铁了心的要他走表演路。

二,可以说少年成名的他并非偶然其中的心酸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电视台采访他爆料过震惊的一事,说有一次在北京坚持不下去差点准备两父子吃农药跳楼了。当然在条件并不优秀的朗朗家庭没有父亲这般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想必也没有朗朗的今天吧。

三,说下现实的教育问题,钢琴这门乐器就是外国人发明的朗朗自己也说我要是不出国门我可能永远弹不到这个水准,在中央附小读书给歧视交不起课外学费的事情我想了解的人都知道吧。他说了没有钱学琴在那个年代就很歧视了现如今更是。我可以这么说国内本土想在培养一个朗朗这样的人太难了,金钱和学术的对比太大了,懂得人应该有体会吧。

四,亚洲面孔的人从百年前就给欧洲人看不起,别人老外总觉得这东西白人天生就会玩,所以虽然在很多大型舞台上朗朗是春风得意但是在欧美很多大师眼里他太过于商业化,弹奏上钢琴家的名号肯定配得上,但是艺术大师可能还是没有那么有影响力。这个看法纯属个人理解不喜勿喷哦。

五,朗朗其实这几年在国内也试着做教学,到处巡回演讲可能很多人说他商业化越来越厉害,其实别人也是为了推动钢琴教育和发展吧。

六,我个人觉得艺术大师一定要具备其中一点。比如说你在学术上给这门专业带来了贡献,再比如音乐界你作曲你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或者说在文化推广上做了贡献。这样人必定会给世人铭记于心的。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看法,我相信学钢琴的人肯定会有心得。

四、有哪些同性恋文学是世界名著?

优质答案1:

你好:

在文学史上,很多使用同性恋为话题的文学,我参考《卫报》所精选的8本最优秀的本题材文学给你推荐和介绍一下。

第一本《安妮,李斯特日记》 著作 于1971年,以作者本人真实经历做改变,女同性恋的生活,爱情所记录生活日记形式所记录。

第二本《叶草集》于1855年,美国史诗级的作品,描绘男人和男人的同性之爱。

第三本《康斯坦丁卡瓦菲斯诗集》 于1863年 希腊作者,评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作品简单,直接大胆而闻名。

第四本《尘埃》小说家罗莎蒙德莱曼 的最成功的处女作。

第五本《寂寞之井》于1928年  一部也有争议的文学作品,以女同为背景,当时不满当时社会谴责不公的小说。

第六本《奥兰多》于1928年, 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高贵少年的英伦宫廷剧。1992年改变同名电影。

第七本《纯洁的和不纯洁的》 1932年 法国女作家 也从改变过电影《吉吉》,关于爱和性的话题。

第八本《铁杉和之后》 1952年 英国小说家,二战为背景,探讨社会文明个个人自由的。

优质答案2:

《吸血鬼编年史》 作者:安妮·莱斯

两大男神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在年轻的时候强强联手出演了同名电影。

安妮·赖斯(Anne Rice),吸血鬼之母,抑或是一个笔名,一个古老幽暗世界的面具。赖斯以18世纪末的新奥尔良的时空背景为叙事原点,上下挪移,横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失序、中世纪的阴沉动荡、罗马时代的狂欢飨宴,直逼古埃及王朝的残酷壮丽全景,编织出一幅纵横历史,上至远古,下至20世纪末的群魔绣帷,承载了超自然国度的奢靡、绝望与狂梦。

《夜访吸血鬼》里还仅限于咬咬脖子这种小暧昧,实际上整部编年史系列里面的CP之多,情节之暧昧,简直可以和各路耽美小说媲美。

《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小说还包括《肉体窃贼》(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恶魔迈诺克》(Memnoch the Devil)、《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梅瑞克》(Merrick)、《血和黄金》(Blood and Gold)、《布莱克伍德庄园》(Blackwood Farm)、《血颂》(Blood Canticle)。

《伤心咖啡馆之歌 心是孤独的猎手 金色眼睛的印象 》 作者:卡森·麦克勒斯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其他故事》中,发表于1951年。

该小说围绕着一个南方小镇两男一女之间的三角畸恋展开,作品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回忆叙事模式。叙述者对叙事进程的干预以及倒叙和插叙的使用使得叙事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跳跃,人物性格发展、叙事因果以及故事逻辑等历时性因素并非呈线性发展,而是以折扇式的层次铺开。

写得比较委婉的女作家,她笔下的同性恋人物比较走意识流,读起来有些绰绰有余的感觉。但是她的文笔很好,读的时候会觉得,看看书里的风景也是好的,看看书里的人也是好的。

《玫瑰奇迹 鲜花圣母》 作者: 让·热内

写于狱中的《鲜花圣母》是法语文学中的奇葩,翻开本书,大部分人都忍不住会质疑起让·热奈——这个偷窃过、卖淫过、入狱过,沾染过任何离经叛道行径的法国同性恋戏剧家、小说家、诗人。

让·热内是法国超励志的男作家,从小偷和男妓一路逆袭。最后成为法国著名作家+编剧,著名同性电影《雾港水手》他担任编剧。在《非普通读者》一书里,英国女王也曾和法国总统在国宴上聊过让热内的作品,足以见到他对于欧洲社会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内容和逻辑都比较混乱,写作的时候总是东一榔锤西一棒子,而且比较口语化,需要强大的文学涵养来消化。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作者:安德烈·艾席蒙

这个世界再无秘密,爱上你,就是我唯一的秘密,而我只愿与你分享。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稍,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里维埃拉这年的夏天,比过往十五年还要炫目。突如其来又猛烈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关系的暧昧、情欲的流动、对彼此的着迷、犹疑、试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里形成一股令人恐惧却又执着不放的暗流。从两人灵魂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一生留下印记的经验,因为他们在里维埃拉与罗马闷热夜晚里发现的,是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寻得的东西:完全的亲密关系。

小甜茶主演了同名电影,拿了奥斯卡最佳剧本。

小说里对意大利南部日常生活描写的很好,读小说的时候甚至能回想起意大利明媚得仿佛透明的阳光和白色沙滩!

《自深深处 王尔德传》 作者:王尔德

尽管我不完满,不完美,从我这儿你仍然还可以得到许多。当初你投向我,要学习生活的欢娱,艺术的欢愉。也许冥冥中安排了我来教你某种奇妙得多的东西,悲怆的意义,以及它的美好。——王尔德

1895年,王尔德与同性情人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被判入狱,身败名裂。

在狱中,王尔德给波西写下这封文学史上的著名长信《自深深处》,历数波西给他带来的痛苦,也探讨了耶稣、爱情和文学,又似对两人的未来有所期待。

《自深深处》前后矛盾,爱恨交织,沉痛却又轻灵,是王尔德一部美妙而难以言说的作品,也是王尔德最痛苦的作品。

是奥斯卡·王尔德在狱中写给他的同性恋人阿尔弗雷德的长信,文笔唯美,情感真挚,堪称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书。看过王尔德的人都会对裘德·洛饰演的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印象深刻,看过王尔德写过的情书也会觉得波西的美当之无愧:“我娇嫩的玫瑰,我柔美的花,我百合花中的百合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