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浙江富二代,10年把200万变4亿,却被妻子2000元扫地出门,为啥?

2024-11-23 12:19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浙江富二代,10年把200万变4亿,却被妻子2000元扫地出门,为啥?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这句鸡汤,是达能集团创始人王银达办公室墙上挂的一句的标语。

对王银达来说,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

想当年,王银达带着达能集团登上了人生巅峰,达能集团成为标杆式的存在,与这句话不无关系。

可如今,这句话能不能帮着王银达东山再起,就不一定了。

因为,王银达输得确实太惨了。

曾经王银达,10年稳赚4亿,身穿16万的意大利定制西装,浑身奢侈品,沙发都是从国外空运回来的,用的马克杯1000多元,时不时带着家人朋友,去全国各地高端旅游。

招待朋友,都是在大酒店签单,从未为钱发过愁。

就在风光万丈之际,王银达却出轨了。

妻子一气之下,解散了公司财务部,带着全部现金愤然出走,只留了2000元现金给他当生活费。

现在,他负债4亿,天天被人逼着催债,衣服变成了100元的地摊货,跟女朋友蜗居在狭小的公寓里。

2017年5月,过因涉嫌骗取贷款,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朋友来看他,没钱只能点外卖招待朋友。

王银达的前半生顺风顺水,辉煌至极,后半生是否再再现辉煌,谁也说不准。

必竟,罗永浩还靠着直播带货还清了6个亿呢?

1972年,王银达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

上世纪70年代,还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上下物质匮乏,城里人拿着粮票只能勉强够吃,农村有些人家一年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很多地方,孩子上完学,就在地里寻猪草,顺便挖点野菜,丰富一下餐桌上的菜品。

王银达的父亲王宏庆,是个头脑灵光的主,在农村很有些本事,日子过得不错。

80年代初期,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凭着敏锐的直觉,王宏庆下海经商,很快赚得盆满钵满,被称“王百万”。

当时,人们月工资只有40多元,王宏庆的财富,对大家来说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了这样的富豪爹,王银达的日子过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别的孩子零花钱才是几分钱,花钱还要算计着花,王银达的零花钱多得数不过来。

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没法长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总想用钱来弥补对王银达的欠疚,对王银达上十分舍得。

有了这么多钱,王银达花钱都是大手笔,自然不把学习当回事,学习成绩一踏糊涂。

父亲看他上大学无望,高中毕业那年,安排他去部队锻炼锻炼,想让儿子吃点苦头,去去吊儿郎当的习气。

部队的大熔炉确实把王银达锻造得不错,他对人生有了些新的认识。

1993年,王银达服役结束,回到父亲厂里上班。

这时他21岁,在农村到了该结婚的年纪,王银达喜欢上了镇上一个漂亮姑娘,二人情投意合,很快就在家人的张罗下,步入婚姻殿堂。

正是这个女人,日后把王银达坑得惨不忍睹,但当时王银达是幸福的。

与他同龄的人,还在为娶不起媳妇发愁的时候,王银达已经步入快车道,生了一对儿女,过着房车不愁的日子。

1997年,父亲看王银达已成家,就想着该让他立业了,一口气分出200万现金和10亩地,让王银达自立门户。

王银达拿着这些钱,一头扎进了商海,游得自由自在。

他成立了达能集团,主要卖一些小电器,电风扇、电暖器等。

当时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通提高,购买力也非常旺盛,王银达赶上了销售的风口。

在猪都能飞起来的时代,王银达凭着父辈积累的雄厚资金,很快站稳脚跟,公司利润丰厚,很快赚了不少钱。

王银达一看生意还不错,就趁热打铁,开了自己的工厂,生产、销售开成了一条龙。

1998年,大街上跑的小汽车,主要是单位的公用车,私家车凤毛麟角,王银达就花钱买了一辆桑塔纳。

钱越赚越多,王银达都不知道自己每天能赚多少钱,车也换了一辆又一辆。

别克、奔驰,哪辆车都能引来众人艳羡的目光。

达能集团效益越来越好,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银达就把家里的亲戚都安排在厂里上班,特别是主要部分,都安排得是最得力的人手,妻子的娘家人最信得过。

可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最终也为他事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002年,王银达的达能集团扩大规模,在浙江慈溪附海镇开发区扩建。

他的产品也升级换代,由小家电变成了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大家电。

这个决策,让王银达尝到了更大的甜头,公司利润翻了好几倍。

到2007年,10年时间里,王银达的资产由分家时的200万增长到4个亿,疯涨200倍。

事业到达巅峰,家庭幸福美满,王银达志得意满。

可人生一旦太过圆满,人往往就会上头,王银达也不例外。

年轻有为,王银达才35岁,就拥有了普通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拥有的财富。

他不知道该怎样生活了,就把花钱当作最大乐趣。

西装16万,手表上百万,马克杯1000多,什么贵买什么,能从国外买的就不在国内买。

与朋友聚会,参与国外高端旅游,反正钱多得花不完。

2008年,王银达又斥资4亿元买来300多亩地,准备建造达能集团产业圆。

手里资金不够,他就找银行贷款,在达能集团这个招牌下,哪个银行敢不买账,就主动把钱贷给他。

此时的王银达还信心满满,相信自己的商业帝国一定会像一艘巨轮,永不沉没。

可他忘了,泰坦尼克号也有沉没的那一天,更何况他已经在金钱面前丧失了理智。

也是这一年,父亲去世,王银达悲痛万分,花巨资为父亲建造了豪华墓地,在墓碑上还刻上了一条龙。

2012年,王银达的达能产业园建成,他的贷款已经达到3亿,企业已经走在非常危险的边缘。

可王银达丝毫没有觉察,他眼里看到的只是一片繁荣的场景:达能集团厂房35万平方米,入驻23家企业,职工1000多人,工业产值居附海镇第二名。

在园区,王银达为工人建造了花园,下班后可以放松放松。

在2楼,他还造了假山和凉亭,6楼,他还为女儿专门修建了个游泳池。

这一切岁月静好下,其实早已波涛汹涌。

早在2009年,国家就出台了“家电下乡”的政策,农村借着这个政策的优惠,大量购置需要的家电。

王银达也乘着这股东风,产品卖得风生水起。

到了2013年,随着家电下乡政退出,市场也变得冷清起来。

王银达生产的大量电器,销量锐减,堆积在仓库里落满灰尘。

家电这种产品,最忌讳长时间放置,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再加上网上购物的兴起,达能集团处境异常艰难。

除了这个原因,与王银达个人也有很大关系。

王银达生意越做越大,他回家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星期都见不上人影。

妻子怨言不断,王银达却不思悔改,与妻子矛盾越积越多。

自成立公司以来,主要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妻子的家族在公司担任非常重要的职位。

产品积压严重,不但卖不出去,还有人不断过来退货。

王银达私下调查发现,有人在采购零部件时,为了“吃回扣”把公司的钱变相装进自己腰包,专门买些不合格产品。

妻子掌管着公司的财务,王银达急忙找到妻子商量,想让这些人退出公司管理层。

可妻子一见到王银达,气就不打一处来,根本无法交流,两人不欢而散。

2013年底,达能集团出现严重亏损,银行不得不终止向它货款。

公司资金无法周转,资金链断裂,王银达急于要扭转局面,一时焦头烂额。

可家里再也没有了曾经的温暖,王银达心灰意冷,转而从别的女人处寻找关怀。

2014年,王银达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他出轨了。

妻子得知后,没有丝毫眷恋,马上提出离婚。

2015年8月,两人正式离婚。

可让王银达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的离去,才是他万劫不复的开始。

公司的财务部门被解散,所以账务、所有钱款消失不见,只留了2000元现金给王银达。

王银达虽说在外面花天酒地,胡吃海喝,但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婚。

多年来,他把公司的财务放心地交给妻子掌管,就是相信妻子念在两个孩子的份上,一定不会做出出格的事。

可他还是过于自信了,妻子的做法,让他很快就尝到了落魄的滋味。

达能集团被迫停产,公司没有效益,王银达还得承担妻子以他的名义私下贷的3亿多元的银行贷款。

望着每个月不断增加的银行利息,王银达只得卖掉别墅、豪车抵债,但仍是九牛一毛。

为了尽快还上还,2017年5月,王银达还因涉嫌骗取贷款罪,被判刑3年。

在朋友帮助下,王银达把园区里废弃的设备运用起来,慢慢还了2000万。

王银达一手建造的工业园区,被拍卖后,也用来抵债。

但还是杯水车薪,要债的人络绎不绝。

有人拿着电视锅,住进了厂区,还有人推着家里老人坐着轮椅来。

王银达的日子越来越落魄,朋友来了,也只能请他吃顿外卖充饥。

虽说日子窘迫,但王银达身边却有佳人相伴。

王银达与元元经朋友介绍认识,两人互生好感,走到一起。

当初,元元并不知道王银达身负巨债,当她知道这一切后,被王银达勇于承担的精神感动,决定与她相伴终身。

有了元元的陪伴,王银达逐渐走出阴影,心态也越来越好,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人问王银达,为什么不起诉前妻,追回达能集团的钱,以抵外债。

王银达苦笑一下,拒绝了:

“我当然想起诉她把那些钱要回来,但是我女儿还在她身边,那孩子还小,我不忍心这么做。”

他决定靠着自己的努力,还清外债,到时候,再向元元求婚,让她也过几天安生日子。

没事的时候,他会去师傅那里,去取取经,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找找灵感。

王银达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

由无忧无虑的富二代,到无所不能的亿万富豪,直到最后的落魄不已、巨债缠身。

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起起落落乃人生常态。

王银达感念夫妻情分,没与妻子对簿公堂,仅凭一己之力偿还巨额债务,也算个有担当的男人。

希望不久的将来,他能无债一身轻,迎娶自己的心上人。

-End.

作者:Jenny乔主创团作者米粒

参考资料:

凤凰网:《在人间》专题报道慈溪破产老板王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