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赵奢:敢与强秦虎狼之师对决的赵国田吏

2023-12-06 17:22 来源:去可网 点击:

赵奢:敢与强秦虎狼之师对决的赵国田吏

这位老哥虽然位列战国时期东方八大名将之一,但实在是太低调了,要不是有一败一胜两个著名后辈,真的很难在武庙中多看他一眼。他本是赵国宗子,可惜遭权臣排挤,不得不远赴燕国谋生。回国后高职低聘,做了一位负责收租子的田部吏。赶上相国平原君仗势抗租,照章办事的他竟然立杀相府九位管事,然后理直气壮地劝平原君带头奉公守法。平原君不仅乖乖听话,还把他推荐给赵王负责全国赋税。

再之后,他居然成功转型为一位杀伐果断的武将,伐齐夺城,初露锋芒。最牛的是,面对强秦,他以勇者胜的气势,先欺敌,后破敌,阏与一战成名,让强秦此后不敢轻易加兵于赵。可惜的是,他具有良将的全部素质,却没有太多的征战机会,平生功止此耳。他就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众所周知,赵氏起源于上古八姓之一的嬴姓。当年,东夷首领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得姓嬴(在今山东莱芜)。其后嬴姓渐衰,直到飞廉、恶来父子,以小人(与贵族君子相对,指出身低下的人)身份获得商纣王的宠信,为其统兵大将,屡建战功。周灭商,飞廉父子被杀,其族人大部分由东方被强行迁至关陇一带戍守。后来,这些生活在戎狄间的嬴姓子孙逐渐演变成好勇斗狠、如狼似虎的秦人。

飞廉次子季胜躲过了此劫,其后人造父因为善于驭马驾车,成为周穆王的御用司机。这位造司长紧握方向盘,带着周穆王驴游天下,还帮他快速平叛。周穆王一高兴,就将赵城赐给他作采邑。于是根红苗正的弟弟一支先行发迹,当上了赵城大夫,改称嬴姓赵氏。

赵氏真正做大,却还要再等上几百年。在漫长的岁月里,赵氏子孙逃离周宣王的掌控来到晋国打拼,然后跟着晋文公重耳在列国间当街溜子,到赵盾时晋级北方霸主晋国的正卿,再经过赵氏孤儿的九死一生终于站稳了脚跟,在联合魏、韩打败智氏后,开基立国,成功跻身战国七雄之一。这期间有过惊喜,也出过意外,送走了数不清的竞争对手,终于在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仅次于同姓秦国的天下第二强国。

本文的主角正是嬴赵的正经血脉,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赵奢凭着老二的实力硬抗老大的兵威,居然一战成兵,让十万秦军亡命异域。打赢逆势之战,赵奢虽可以在武庙中占到一个位置,但很难名垂千古。真正让他出名的还有赖他的两个后辈,这两人一败一胜,都在历史上留下过大名,败者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胜者是马革裹尸的马援(为什么与赵奢不同姓,笔者会在文中说明,敬请读者大大细读)。

一言不合就杀人的田部吏

赵奢的生卒年不详,应该主要是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大约活了五十多岁。他是赵氏疏族,与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的血缘已然不近,绝非有些人所说为赵武灵王少子。

赵奢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饿死赵武灵王的李兑当权。这货心里有鬼,生怕赵氏子孙报复,因此大肆迫害赵国宗室,很多赵氏宗子都被迫离开赵国自谋出路,这其中就包括赵奢同学。

赵奢听说北方的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客,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前往燕国应聘。果然,燕国是个创业的好地方,没过多久,他就成为燕国的上谷郡守(治所在河北怀来)。他在上谷期间做过啥事,史书上没有记载,以其后来对田单相赵的见解分析,作为一位赵国宗子,对于随时可能成为敌国的燕国,恐怕不会太过尽心尽力,只是做好上支下派的公务罢了。

公元前286年,李兑失势,那些曾经受其迫害的人陆续回国。赵奢听到李兑下台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刻辞去上谷郡守的差使,打马扬鞭赶回母国。

赵奢之所以这么痛快地就放弃了郡守之职:一是因为自己是赵国宗室成员,即便是远支,但血浓于水,仍有责任为父母之邦效力;二是因为燕昭王已然聚拢了乐毅等一大拨会念经的外来和尚,赵奢在燕国很难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赵奢回国后,被高职低聘为一名光荣的基层收税官(田部吏)。以笔者揣度,当时赵国的收税范围比较全面,不仅升斗小民要交税,高官显爵们也要交,只不过,那些顶级食肉者总有层出不穷的抗税或逃税手段罢了。毕竟赵武灵王实行骑射后,赵国军队扩编,特别是无比烧钱的骑兵大量增加,光靠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屁民交税,哪里养得起?

这不,赵大人的税收通知单好巧不巧地飞入了赵相平原君的家中。相国的“家”可不是后世经典的三口之家,而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社会,里面有着各色人等,自然少不了一些仗势欺人的逃税专家。

这些人可不想乖乖上交田租,在他们的思维惯性中,交租是农民的事,与贵族无关。因此,他们不仅对税单置之不理,还当众羞辱上门收税的税吏。平时只敢在平民面前高声大气的税吏,哪里敢捋平原君家臣的虎须,很快败下阵来,向赵奢大人求助。

赵奢知道遇到抗税钉子户了,对这种歹人,他可不惯着。于是,带着一群持刀仗剑的税丁,赵奢亲自登门以礼服人。可是,任凭赵奢说理再透彻,也打动不了平原君的家臣,反而被他们一再取笑。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就在家臣们准备动手轰人的关口,赵奢暴起发难,一脚踹翻面前领头的一个家臣。然后,他厉声对手下喝道:“速速将这些抗拒国法的家伙给我拿下!”那些早就看家臣不顺眼的税丁,熟知大人的脾气,当下也不再顾忌,纷纷挥动手中器械,将毫无防备的九位平原君府上的财税管事当场拿下。

赵奢看着眼前这九位被捆得结结实实的家伙,兀自乱喊乱叫,甚至污言秽语,当即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们杀个干净。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太突然,让偌大的平原君府竟然来不及作出反应,直到九个此前还张牙舞爪的管事人头落地,府上家丁才醒过味来,忙不迭地去报告平原君。

作为大国首相,像应对税吏这种事,平原君赵胜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不成想今天却出了天大的漏子,由不得他不火冒三丈。当下,平原君下令将赵奢带至跟前,就要杀了他泄愤,哪怕赵奢是赵氏宗子也不行。

哪知道,面对威仪赫赫的相国大人,身为小吏的赵奢却夷然不惧,而且还朗声大笑。平原君能够跻身战国四大公子行列,当然也有些见识,见赵奢如此坦荡,反而冷静下来,愤声问他为何如此莽撞,难道不知道打狗还要看主人吗,何况是当场杀死相国家臣?

赵奢沉声道:“君侯是赵国贤公子,为何纵容家臣不遵奉公家的税令,如果权贵之家有样学样,那么国家何以收税,又何以养兵?先君殚精竭虑训练的虎贲之师岂不从此休矣,届时赵国必将遭到诸侯群起攻之,真要是那样的话,君侯何以保全富贵?”一席话如同当头棒喝,让平原君惊出一身冷汗,不禁对眼前之人刮目相看。他忙命人给赵奢松绑,然后亲自将其扶至席上,作揖请教如何应对?

赵奢继续道:“当前列国皆因变法而强,赵国亦莫能外。君侯名闻天下,是宗室与贵族的表率,唯有带头奉公守法,使大赵上下公平、君民一体,这样一来,赵国必然长盛不衰,列国何敢轻视赵国,如此君侯还愁不能长享富贵吗?”赵奢的话其实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但却反映出变法图强已然成为战国时代最大的政治正确。

赵胜没想到一个平时不起眼的税官居然有此胆识,更可喜的是他还姓赵,与自己是打不断割不裂的实在亲戚,不禁大喜过望,从此将他收入夹袋之中。

不久后,平原君便向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赵何举荐赵奢。听到同宗之中有此人才,赵惠文王也非常高兴,立刻召见他考校一番,果然与众不同,随即任命他掌管赵国全境的税赋征收工作。赵奢在赵惠文王与平原君的支持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赋税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合理,也使征收工作变得更加顺利。废话,赵奢连平原君的家臣都敢杀,哪个权贵敢逃税抗税试试?这样一来,赵国的国库很快就充实起来,百姓的日子也更好过了,自赵武灵王以来的富国强兵策略得以延续,赵国的实力稳居天下第二。

对决强秦的有智勇者

笔者不知道,赵奢何时完成由文吏到武官的华丽转身。春秋战国时期,大多数贵族大臣都受过良好教育,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走马定乾坤是他们的标配。作为赵氏宗子,赵奢即便出仕时的起点有点低,却并不妨碍他身具文武之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仗剑卫国。

公元前280年,赵奢受命率军伐齐,攻取麦丘(在今山东商河西北)。严格的说,此时的齐国已然匍匐在乐毅的兵锋之下。不过,由于乐毅正忙着在齐地搞怀柔,对于赵军的不期而至且攻取边城,也没有太过上心,只是表示严重关切就没有下文了。赵奢也没有得到与乐毅过招的机会。

初露锋芒的赵奢还是让赵国君臣见识到了,原来这个曾经的田部吏其实是个武德充沛的家伙,要不怎么对于平原君的家臣说杀就杀。在那些贪侫的权贵看来,还是让赵奢当将军好,至少没有他担纲的税吏在收取大户税赋时不敢那么嚣张了。

赵奢的人生从此就在紧张又辛苦的戎马倥偬中度过了。这期间,赵奢放下架子,主动与大头兵们打成一片。按照赵奢夫人的话说就是“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就是作为大将的赵奢,亲自捧着饭食饮料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与他结成生死之交的将士有数百人,赵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财富都被他分赐给了麾下将士。

作为军中大将,如果只是如此,那可能会被视为拉帮结派。真正的大将,还必须严明军纪,执法如山,赏罚分明,最重要的是能带着士兵打胜仗,只有这样,士兵们才会乐于效命。赵奢恰恰在这些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因此很快就带出来一支令列国畏惧的劲旅。对于赵奢的为人,后世的曹操曾这样赞叹:“赵奢为将,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赵奢的为将风格对后世兵家影响极深。

公元前270年,在赵奢等人带挈下武力值一路飙升的赵国摊上大事了。原来,秦国强占了赵国的祁、蔺、离石三城,让赵国如芒在背,就与秦国紧急磋商用其他城池换回三城。秦国想了想同意了。哪知秦国如约交还三城后,赵国却放了秦国的鸽子。这下,超长待机的秦昭襄王可恼了,历来都是俺大秦耍人,哪有别人耍大秦的,何况还是大秦的头号战略对手赵国。

于是,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阳(伤)率军十万,进攻赵国。既然文取不成,那就武夺,反正有那么多大秦锐士等着杀敌受爵了,正好拿赵国刷刷军功。胡阳曾经当过杀神白起的副将,也是位能征惯战的猛人,接令后毫不迟疑地一路西进,兵锋直指战略要地阏与(在今山西和顺)。

听说秦军气势汹汹地杀来,赵国君臣急忙举行军事会议商量对策。赵惠文王问首席将军廉颇道:“秦军生猛,将军认为可救阏与否?”廉颇想了想回道:“此去阏与,道路遥远,而且多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即便赶到也很难取胜,不如不救!”赵惠文王不甘心,又问乐乘,乐乘回答的与廉颇相似。

赵惠文王想了想,觉得事不过三,如果有三个人反对再放弃也不迟。于是,他又召来赵奢问计,哪知赵奢当即慷慨激昂地道:“臣亦知此去道远地险路狭,随时都可能遭遇敌军埋伏。这就好像两只老鼠在狭窄逼仄的洞穴中争斗一样,就看哪个更猛更快一些,哪个就能取胜!”此话如同后世兵家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样,听说就提气。

赵惠文王听了赵奢的话,非常振奋,当即派赵奢为将,率军救援阏与。赵奢向赵惠文王请示道:“兵事诡变,请大王勿要干预臣的行动,臣必能克敌建功!”赵王想了想,答应了。

赵奢已然探知,秦国此次是两路出兵,一路以主力进攻阏与,一路以偏师屯驻武安西边,进而威胁赵都邯郸,令赵国首尾难顾。针对秦人的部署,赵奢决定将计就计,尽可能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在其骄傲轻敌之际,出奇制胜。

于是,赵军在离开邯郸三十里后,就在赵奢的严令下安营扎寨。赵奢特意在军中宣告:“就地驻扎,不得浪进,有敢谏言者死!”军中将校追随赵奢多年,自然知道赵奢的军令违犯不得,虽心持异议却也不敢进谏。

那边厢的秦军偏师见赵军出动,立刻鼓噪起来,那种穿云裂石的金鼓之声与操练之声甚至都传入了赵军大营之中。

一位赵军小校实在受不了了,就仗着胆子进到帅帐请战。哪知道赵奢正愁找不到一个不开眼的家伙示敌以弱了,闻言立刻下令以违反军令将小校枭首。看着那颗在风中摇曳的首级,秦军探子不由得心上欢喜。没想到赵奢这么菜,说好的驰援阏与,咋变成了静坐战争呢?当然,赵军也不是嘛事都不做,赵军干得最多的就是不断加高加厚营垒,显然是想将这座临时营寨变成永久工事,其意不言自明,就是阻止秦军进攻。

听到探子的禀报,秦军偏师主将心中也很高兴,他随即将此情况飞马传报胡阳。胡阳此前对赵奢也没啥印象,在他看来,如果是廉颇出战,还真得掂量一下,至于赵奢嘛,听说收税在行,打仗可没啥战绩,如今只知埋头筑垒,根本不敢出战,和这样的对手过招实在提不起战意来。

当然,要让秦军彻底放心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因此,赵奢一连二十八天就在营中闲着,除了指挥筑垒就是继续与将士巩固友谊,其它啥也不做。秦军探子在赵军大营外远远观望了二十八天,早就疲沓了。期间,几个胆大的探子甚至潜入赵军营地想要探个究竟,然而这些家伙却很快就被外松内紧的赵军抓个正着。赵奢并没有处置他们,相反让人好酒好肉地款待一番后,将他们放回,临了还说:“阏与不是赵国的必守之地,只要保住邯郸就够了,回去告诉你们的将军,慎勿再向前一步!”探子回报武安秦营主将,这个秦将连个字幕都不给打,显然智商不在线,听了探子的报告,觉得一定是赵军怯战,丝毫不用在意。

秦军探子并不知道,看似云淡风轻的赵大将军,在这二十八天中过得其实一点也不轻闲。他时刻关注着两军的动态,每天都在心中默默祈祷坚守阏与的赵军一定不要像后世的那个地名一样,早早地就和平归顺了。真要是那样的话,赵奢进不能救,退则吃罪,还有嘛前途可言呢?身为大将的他,在内心流泪杀掉劝谏小校的同时,更是将此战的得失成败反复权衡,只待秦军对自己放松警惕,便可出奇制胜。

果然,经过二十八天的痛苦煎熬,赵军探子发现秦军明显对自己放松了警惕。赵奢知道机会来了,立刻升帐发布军令。他先是留下部分士卒虚设旌旗坚守不出(如今的赵营修得已如坚城,秦军偏师绝难攻克),然后集合大队避开秦军注意,卷起铁甲迅速转进阏与。

此时,赵军经过赵奢长期打熬练就的过硬素质终于体现出来了。赵军将士不仅在崎岖山路上奔跑如飞,而且一路急行军下来还是龙精虎猛战意盎然,即便是遭遇秦军小股穿插部队,他们也能从容应对迅速搞定,丝毫不给敌人打伏击的机会。就这样,赵军经过两天一夜的急行军,赶在秦军作出反应并完成部署前赶到了距离阏与五十里处安下营寨,让骄横的秦军瞬间惊掉了一地下巴。

赵奢主力离营的消息同样让武安秦军大吃一惊,如梦初醒的他们立刻奉令放弃了与赵营的对峙,转头向阏与奔来,准备与胡阳大军夹击赵奢。此时,远离后方的赵奢大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

赵奢召集众将议事,他说明了两军的态势,指出赵军虽然暂时处于有利地位,但仍身逢险境,希望众将协力同心破解危局,共建大功。

就在众将各抒己见的当口,一位追随赵奢多年的百夫长许历进见赵奢。许历昂然对赵奢道:“秦人想不到将军兵行险招,如此快速地杀至阏与,其士气必然受沮,此时正是集中赵军主力破敌的最佳时机。否则一旦武安秦军杀至,大势去矣!”赵奢没想到一个百夫长居然有如此见识,就恭敬地请教对策。

危急关头,许历也不啰嗦,直接对赵奢道:“末将熟悉阏与地形,若与秦军决战,必先占据北山,然后凭高视下,方能取胜!”赵奢见许历与自己的策略相同,不禁大喜道:“若本将令汝率军夺取北山,汝可敢建功?”许历抱拳请令道:“愿受令,若不成功请就斧锧之诛!”赵奢从帅案上站起来,走到许历身边,郑重地将令箭交到他的手上,然后用力地拍拍他的肩膀道:“此战成败全系于汝,勉之!”

赵奢采纳了许历的计策,当即发兵万人,由许历带领,不顾疲劳和伤亡地冲向北山。许历果然不负所望,一路闪展腾挪、冲锋在前,带着赵军迅速抢占了北山制高点。赵军刚刚在山上站稳脚跟,还来不急把气喘匀,秦将胡阳派出的秦军业已杀至。

许历也不答话,立刻命令赵军依托山势,展开积极防御。秦军再次失去先机,大队人马在狭窄的山坡上难以展开,彼此拥挤不堪,处境十分被动。赵军则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或射箭,或掷石,或推巨木下山,将秦军杀得人仰马翻。

与此同时,赵奢指挥的赵军大队已向失了先手的秦军展开进攻,阏与城中的赵军也奋勇杀出,一时间,秦军处处被动挨打,不得不四散溃逃。赵军骑兵发挥胡服骑射练就的过人本领,以轻骑攒射不断收割敌人的生命。经过几轮打击,十万秦军伤亡惨重,至少有五万人成了赵军的刀下之鬼。

就这样,赵奢一次示敌以弱的出奇制胜,就将威风不可一世的秦军打得伤亡过半,再也无力进攻阏与。此后多年,秦军畏赵奢之名,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怕重蹈覆辙。赵奢从此一战成名。

远见卓识的兵法大家

赵奢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极大勇气横挑强秦,取得了让赵国上下扬眉吐气的巨大胜利。赵惠文王高兴之余,下令封赵奢为马服君(马服是赵国的一个城邑,在今河北邯郸西北),与蔺相如、廉颇平起平坐。赵奢也因此被后人列为山东六国的八大名将之一。

那位出谋划策且荣立首功的百夫长许历,则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被提升为国尉。要说还是战国时代好,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为了自己的强大,敢于破格用人,力度之大真的令后世咋舌。对于像许历这样横空出世的人物,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军戎·从军诗五首》之四中这样赞誉“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颇有在理。

赵奢的战斗生涯在阏与之战后却就此止步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赵奢在阏与之战后再无统兵出战机会。笔者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赵王对同姓重臣有所防范;二是赵奢身体不好,不像廉颇老而弥坚。

当燕国以宋人荣蚠为高阳君,发兵进攻赵国时,赵孝成王赵丹居然学燕王割让济东三城令庐、高唐、平原及其周边的乡镇共五十七座城邑给齐国,换取齐国安平君田单入赵为将,率军攻燕。

对此,赵奢坚决反对,他认为此举无异于“覆军杀将”。他对赵孝成王说,赵国又不是没有大将可用,即便不用廉颇为将,也可以用自己,自己曾在燕国为官多年,熟悉当地的山川风物,领兵伐燕绝对比一个从未迈出过齐国大门的田单强多了。最关键的是,田单是齐国人,曾在最危难的时候拯救过齐国,在他内心深处对齐国的热爱远胜赵国,所以由他领兵伐燕绝对不会用尽全力,毕竟伐燕大胜则利归赵国,于齐不利,田单是市场管理员(市掾)出身,还是会算这笔账的。

然而赵奢的一片忠言却得不到赵国君臣的认可,就连此前非常看好赵奢的平原君也不支持他。对此笔者的看法是,赵奢再有大胜必然会影响到赵胜的权威。田单再会念经也是外来和尚,强龙难压地头蛇。家天下时代,谁都不能苛求权贵将国家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上。

赵奢孤掌难鸣,只得憋屈地与田单同朝为官。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奢的劝谏无比正确,田单为将果然击败了燕军,不过却只拿下三座小城,根本就是得不偿失。也许有人会说,赵孝成王此举旨在厚赂齐王,是睦邻友好的需要。这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谁能保证赵王收了重赂后不反悔,谁又能保证齐国在关键时候会站在赵国背后?与其相信言不由衷的承诺,不如相信实打实的利益。长平之战时,齐国就因为畏惧秦国不敢卖粮于赵,逼得赵军走出坚垒硬撼秦军,最终败亡。

多年公而忘私的操劳,让赵奢身体每况愈下。他强忍着伤痛与已是赵相的田单展开了一场争论。

田单鉴于自己在即墨城中凭着七千士卒就实现了反攻大业的经验,认为国家的兵士并不是越多越好。在他看来,兵多还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秣供给困难,是典型的自破之道。因此,一个国家拥有三万军队就够了。赵奢对此嗤之以鼻。

赵奢认为田单的思想其实还停留在过去,并不能与时俱进。如今的天下早已变了,战国七雄哪家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哪家不是带甲无数的万乘之国,哪家若没有十万、二十万乃至百万的大军何敢威服天下?田单仅从经验出发,根本不懂大兵团作战,对现实世界知之甚少,还敢大言炎炎地说什么小国寡兵,真是让人可笑。

听了赵奢的一番激情演讲,市掾出身的田单不由得不暗自敬服,表示自己是经验主义作祟,确实没有田吏出身的赵奢看得那么深远。

赵奢不仅对国事看得远,对家事看得也远。他有个禀赋超群的儿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服子赵括。这货的故事笔者不用多说,只说说赵奢对赵括的看法。赵奢从不认为读过几本兵书然后夸夸其谈者便是兵家,他对总是自以为天下无敌的赵括非常不放心,每每忧虑地对夫人说:“兵者,是决定国家生死的大事,可赵括每每轻易言之,仿佛在说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这怎么能行。我死之后,如果赵国不用赵括还好,如果赵国用之,那么破赵者必括也!”一位父亲能够如此评价自己的儿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失望是多么令人扼腕啊。

幸好有了赵奢的远见,赵夫人才能在赵括被任用为将之际,挺身而出,直言劝谏,从而保全了赵奢一族免受牵连。不过,赵奢后人因为赵括之败深感耻辱,遂因赵奢的马服君爵位改赵氏为马服氏,后简化为马氏,渐成大族。到了东汉时期,马援老当益壮,为大汉建立殊勋,只因是外戚,未能名彪云台,但伏波将军之名仍千古传扬。正是因为有了赵括与马援两个后人,一战成名的赵奢才能够在后世时时被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