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作为格斗用的兵器,刀和剑谁更实用,更胜一筹?

2023-12-03 08:24 来源:去可网 点击:

作为格斗用的兵器,刀和剑谁更实用,更胜一筹?

一般说来,刀为单面侧刃,而剑是尖锋两刃。粗略的说,二者的差别主要在单刃还是双刃。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双刃兵器也有被称作刀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粗略的区分也还是可以的。

在石器时代,刀和剑很可能是无法区分的,到了以青铜铸造武器时,剑和刀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正是剑具有双刃,而使它在实战中被淘汰。

剑很可能并没有大规模的配备于普通士卒,其原因有:

一是在古代冶金技术十分落后,铸造一柄格斗用剑,比戈矛可能要用更多的原材料和复杂的工艺。所以,普通士卒主要装备格斗效果最好的长兵器,很难再配发短兵。这种状况在治铁业有较大发展的西汉之前是不会改变的。

二是剑很早就成为兵器中的贵族,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

在《考工记》中则明确地说上士、中士、下士各佩上制、中制、下制的剑。可见剑已经不是按战场上需要,而是按级别佩带。有名的例子是荆轲刺秦时,秦王竟然因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别说是攻击,就连防身也难。出土的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上刻有他的名字,很可能只是用于表征其身份的宝剑,而不是为了战斗。在《左传.桓公十年》中记载了虞国公贪婪,向虞叔先索要玉,接着又要宝剑,结果虞叔就把虞国公撵跑了的事。可见,剑已经成为和玉类似的东西。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大规模为士卒配备格斗用剑(不能太短)很容易出体制上的问题。

即使不考虑上述原因,剑作为格斗武器,也竞争不过刀,是因它自身有着先天性缺陷:双刃。有刃,当然是为了砍削,这就需要有相当的强度,不至于一砍自身就断裂。

如果按照物理学的方法,把剑的横断面简化为一菱形,短对角线的长度和剑的脊相对应,长对角线则对应剑的宽度。为增加剑的砍削力度,就得增长短对角线,而为了锐利,又不得不减小短对角线。这是一对矛盾。当然增大长对角线,也就是增大剑身宽,也可能增大砍削锐利程度,但这又不得不增加剑自重,重量增加有可能造成使用笨拙。在高强度合金钢出现之前,大批量制造锐利的、高强度的、又不是特别重的剑是相当困难的。

刀当然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刀只有单刃,类似的可以用一个锐角三角形作为其横截面的物理模型,仿佛是剑一半。为了增大强度,三角形的短边就加大,也会增加刀的重量,但容易看出,为了达到类似的强度,即类似的脊厚,刀的横截面面积约略只有剑的一半,也就是说,可以使其重量大约只有剑的一半。

这样,刀比剑更易造成“厚脊薄刃”。在大约相同的长度和重量下,刀砍削时的强度可能是剑的二倍。这就使得在近代冶金技术出现之前,剑不得不成为只用以刺,而不适用于砍的兵器。这对于兵器来说是一大缺陷。不论是中国武术中的剑术,还是欧洲竞技运动中的花剑、重剑,剑都是用来击刺的。这样,剑作为兵器从实战兵器中退出也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

实际上,砍削过程中,一次只能用一边去砍,只有极特殊情况下才能同时用到双刃。所以,双刃本身就包含着浪费。例外总是会有的。如果要成为重型武器,选力气特大者使用,不求灵活,只要求使用者左右横扫,也不是不可以用双刃的。这只能是武器中的一种特例吧。

在中国剑作为军人的装备的尾声,应属“中正剑”,为蒋军的军官佩戴。从一方面说,剑是长寿的。猜测中正剑的功能可能只是为“不成功则成仁”时自杀用的,不过真没听说谁这样用过。真要自杀,手枪是不是更方便些?

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西方古代普遍用剑?上面说的那些对他们不适用?

不少反映西方古代战争的影视中,有官兵都用剑作武器的场景。其实,真实历史究竟如何,不清楚。在西方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sword,德语中的Schwert等,都是既可能说的是剑,也可能指的是刀。记载中所说用的是sword,现代人就有了自由演译的权力,影视中怎么选道具是他们的自由,不过,千万不要以那就是历史再现。

其实,中国古代也可能有刀与剑的中间物,铍可能就是一种。《说文解字》说铍是“剑如刀装者”,颜师古注《汉书》说:“铍亦刀”。按刘逵对吴都赋注“铍,两刃小刀”等。看了这些说法,也还搞不清铍究竟是什么型制的兵器,但是,它和刀及剑间似有密切关系,是不是刀剑的一种中间物,不能排除,但也不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