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国粹酒满堂彩价格(国粹满堂彩酒42度价格)

2023-10-29 18:33 来源:去可网 点击:

国粹酒满堂彩价格(国粹满堂彩酒42度价格)

国粹酒满堂彩价格不菲,一瓶茅台酒动辄上千元,甚至有的酒价格高达几万元。然而,这些酒的质量如何呢?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一份白酒比较试验报告本次比较试验样品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盐城、扬州、泰州、宿迁、淮安、镇江、南通、连云港等10个城市的200家超市,涉及品牌包括海天味业、伊利、蒙牛、双汇、王守义十三香、金龙鱼、恒顺醋业、中粮集团、中国石化等知名品牌。

进京演窦尔敦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见武汉江夏客人来,66岁的谭少英说要给大家唱一段精心准备的传统京剧《龙凤呈祥》中张飞唱段。

“……三雄并立刀兵攘,天下的黎民受凄凉。”一气呵成唱罢,他直呼“爽快、过瘾”。

谭少英,曾祖父是一代宗师谭鑫培,父亲谭世英是架子花脸名角。他14岁考入宁夏京剧团,师承父亲谭世英,60多年里,谭家两代人扎根大西北,将京剧文化撒播在宁夏大地。

近日,寻访“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到达宁夏银川,一步步走进谭少英的戏曲人生。

1

获邀进京饰窦尔敦

“此乃是天助某成功也。”瞄见打更人敲梆往御马圈走去,躲一旁的窦尔敦绕起红色长髯,手往大腿一拍。一套连贯动作下来,戏台下票友的情绪被彻底点燃,炸窝叫好。

受戏迷鼓舞,谭少英越发精神。“敞开了演,但也不能撒了欢儿。”他暗自告诫自己,一点儿磕碰都不能有,稳稳地把这折戏拿了下来。下场后,侄儿谭孝曾捎来父亲谭元寿的话:“演出很成功,这是纪念谭家老祖的演出,咱们都付出了。”

在谭家,后人都尊称“伶界大王”谭鑫培为老祖。得到谭派大家的肯定,谭少英谦虚回道:“都是为了咱老祖,没有撒汤漏水就行。”

这是架子花脸谭少英的高光时刻。虽然已时隔25年,翻看眼前的老相片,谭少英对当年的那台演出回味悠长,讲到兴起处还会双目圆睁,“哇呀呀”比划一番。

1997年,“伶界大王”谭鑫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北京戏曲界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身居宁夏的谭少英接到谭元寿的电话,邀请他出演谭派代表作《连环套》“盗马”一折中的窦尔敦。

谭元寿电话里还告知,名家孟广禄和尚长荣分别在《连环套》另两折“坐寨、拜山”中饰演窦尔敦,这三个折子是连着一起演的,问少英能不能接这活。

“既是纪念老祖的演出,又是三个主要演员演同一个角色窦尔敦。”谭少英向记者回忆说,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也有很大压力。挂断电话,他一头扎进剧院,把这折戏反反复复演了很多遍后,才给谭元寿打电话说“能成”。他带了一双合脚的厚底靴就直奔北京去了。

唱京剧架子花脸的谭少英讲到兴致处,会哇呀呀比划

2

一气呵成获满堂彩

到北京后,仅匆匆彩排了一次。临上台前,谭少英既兴奋,又有些紧张。前面孟广禄表演完,大幕还没有完全合上,台下一片掌声。

候台的谭少英还纳闷儿,“我还没出面呢。怎么就有掌声呀。”随着大幕再次拉开,他上台亮相,还未开口,戏迷们再一次喝彩。戏曲行当里,这叫碰头好。“演员就爱听这叫好,我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谭少英回忆说,上台前的紧张全抛之脑后了。

谭少英愈发入戏,将蓝脸窦尔敦恩怨分明、侠义豪放的绿林英雄好汉形象展露无疑。

幕后,已扮上黄天霸的妆、即将压轴出场的谭元寿虽是闭目养神,心里却一直悠着谭少英的表演。谭元寿的担心不无道理。《连环套》里既有大段的西皮与二黄唱段,还有很多繁重的做、念、舞演,对演员要求很高。 “这出《盗御马》往往费力不讨好,弄不好还容易出笑话。”名家方荣翔曾对弟子说,善铜锤(花脸)的演员容易把戏唱“温”,动作不足就难显窦尔敦的绿林气概;而架子花又难免演得“流气”,少英雄派头;脍炙人口的唱段不到位观众也会不满意。

谭少英不负所望,一气呵成。

谢幕下场,谭少英才知道,开场前的掌声那是给父亲谭世英的,出场前字幕介绍写着谭世英之子谭少英饰窦尔敦,“谭世英的儿子能唱主角了。”

北京的老戏迷深念谭世英,没有忘记离开京城近40年、远赴西北支援文化建设的架子花脸名角谭世英。这让身为儿子的谭少英备感欣慰。

退休后的谭少英(左三)与家人

3

谭门两代支边传戏

谭世英9岁时由谭小培带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师从多位京剧名家,文武兼修。

1952年,谭世英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担任演员和教员,四年后,总政京剧团和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合并组成中国京剧院四团。

谭门京剧在西北扎根开花。1958年10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的马玉槐在自治区成立筹备时向总理申请将四团带到宁夏,繁荣和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获批同意后,四团整建制迁往宁夏,谭世英带着全家老小,随全团数百名演职员和家属,从繁华首都来到塞外,当时跟团的还有武生谭喜寿(谭小培之孙、谭元寿之弟)。

那一年,谭少英才两岁。

京剧院四团到宁夏后,改名宁夏京剧院。40岁的谭世英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谭少英就跟随父亲在京剧院里听戏、看父亲教徒弟唱念做打,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迷上了京剧。

谭少英真正学唱京剧是1971年,宁夏京剧院招收第三批京剧班学员,14岁的谭少英和8岁的谭健(谭喜寿之子)均如愿考入。

当时正赶上样板戏大热,谭少英便开蒙样板戏。“那个年龄,腰腿有点硬了。父亲就告诉我,其他先甭管,把基本功练好喽。”谭少英回忆说,父亲和其他老师按旧科班模式严格训练,“每天练完基本就走不动道了”。

1976年,传统戏开始恢复,他开始学传统京剧,主攻架子花脸。父亲开始给他们讲授戏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起初,谭世英是希望儿子学老生,习谭派京剧,但谭少英还是选择架子花(架子花是“净”行当中的一种),“当时就觉得架子花威武、漂亮,比老生威猛得多。”

练了基本功,谭少英也开始出现在舞台上了。“一开始就跑个兵、来个龙套。”他回忆说那也很开心,然后不断加戏,有了台词、打戏。

4

送戏走遍宁夏大地

70年代末,在宁夏京剧院,以40多岁的谭喜寿为代表的一批京剧演员是主力,谭少英、谭健这批少年演员跟着学。

有一年冬天,他们到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村庄送戏。飞雪漫天,村民将地上的积雪一遍遍扫净,给舞台周边用树枝杂草围起,将仅有的几套棉袄搜集上来给演员们取暖。

夜幕降临,村里把发电机摇起来,一颗小灯泡发出淡黄微光,全村老小将舞台里三层外三层围住。起锣响鼓中,现代京剧《磐石湾》开演,大家卖力表演,跑龙套的谭少英把动作做得比平常更有劲儿。现场群众入了迷,全然没察觉到寒冷。

戏演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紧紧握住老演员的手不放,“这是我这一辈子看的最精彩的戏”。群众散去,村干部告诉演员们,村民们十分期待和欢迎他们的到来,当天的晚餐,村里把一只小羊羔宰了熬汤,各家把家里存的不多小麦麸贡献出来,给演员们做了馍馍。他们用最质朴却是最厚重的东西礼遇远方的客人。

所有演员们无不动容。“我们学戏就是为人民服务。”那一刻,青年京剧演员谭少英明白了学戏的意义。

那些年,谭少英随京剧团,足迹从宁夏最北贺兰山脚的石嘴山,到最南边六盘山下的西海固,从黄河两岸的村落,到边远贫穷的老区,将京剧传播到宁夏山川平原、沙漠戈壁。

饰演陆判捧获金奖

5

幸识“陆判”捧金奖

将谭少英真正推向舞台中央的是一次意外的演出。

1982年,京剧团到兰州演出,接到当地一个戏班的“比武帖”,要比谁的《失空斩》更好。剧团接帖后才发现,缺个“马谡”,因为临时将演员分成两队,导致要么缺司马懿,要么缺马谡。

剧团有人提议从别的团借一个人。“那不是宁夏京剧团的风格。”有人提议,“要不让英子(谭少英小名)试试?”团里老先生应了,于是谭少英就扮上了马谡。

学了10多年戏的谭少英,第一次扎上大靠、勾上了花脸。晚上,年逾64岁、正在兰州教学的谭世英到了后台。临上台前,谭少英看了一眼父亲,父亲微微点头,“就那么一个眼神交流,他在告诉我不用紧张”。

舞台上,谭少英挥洒自如,将清高的马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我戏曲人生真正的起点。”谭少英说,那以后京剧院许多重要角色都派上他了。

1983年,编剧赵孟祥创作新戏《人鬼鉴》,导演刘元鹏点名谭少英出演其貌不扬心地善良的陆判。父亲谭世英告诉他,从内心到外形都要符合人物特性,为演活陆判,谭少英求教团里的老先生、拜访戏曲前辈,在练功房穿十几斤的戏服练后空翻……

他吸收传统跳判的精华,保留了喷火、耍牙笏、甩髯口等,又创新形成鲜明的造型,倒扎虎下桌,摔叉、蹉步,完美呈现了陆判正义豪爽的性格。表演完,师兄弟们一时分不清谁是陆判,谁是谭少英。

1987年,凭借《人鬼鉴》中的陆判一角,谭少英在第一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中,捧回“全国最佳青年京剧演员”的桂冠。他也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年来获得全国性戏曲表演个人大奖的第一人。

6

要坚守复兴宁夏京剧

捧着金奖回到宁夏,京剧团上下为之鼓舞。然而这犹如昙花一现。

“在大趋势下传统戏曲陷入不景气。”回想起另一段岁月,谭少英长叹一口气说,后来许多年老百姓更喜欢去唱卡拉OK,加上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等原因,宁夏京剧团一度陷入困境。

“要舞台没舞台,要演出没演出。”谭少英说为了生存只好暂时离开舞台,在火车站帮人发运苹果。上世纪90年代时,他还卖起了保险,银川的冬日寒冷刺骨,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推销。

1997年,在保险公司上班的谭少英接到谭元寿电话,邀请上京参加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演出。谭少英说那一刻真是既高兴又心酸,演出完后谭元寿带话说“这很难为你了,你有10多年没上台了。”

参加完演出后,谭少英重回了宁夏京剧团,要与剧团共渡难关。

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京剧团准备排一场晚会献礼,谭少英既当导演,又是演员,哪里缺人就顶上。两个小时的晚会,谭少英成了最忙碌的人,传统戏、现代戏赶四个场。晚会结束,京剧团退休老先生们,在年轻演员的搀扶下,拄着拐与他合影。“老先生们似乎看到了往日的荣光。”一旁的谭健也忆起当时的情形,向记者感叹。

2003年,在京剧演出市场最低迷时,宁夏京剧团新招学生,谭少英、谭健主动请缨从事教学。冥冥之中,谭少英接过父亲的衣钵,像当年老先生们带他一样,悉心培养年轻后生。“只要还有人会唱,宁夏京剧就有希望。”他说。

更名后的京剧团复兴之路还在继续。66岁的谭少英也拄起了拐杖,将使命交给了年轻的师弟兼侄儿谭健。

谭少英(前排左一)家人合影,二排右二是父亲谭世英

7

不负谭鑫培后人名号

如今,赋闲在家的谭少英鲜有外出,随着年岁增长,他盼有机会回老祖谭鑫培出生的武汉江夏看看。听闻“天南海北江夏人”报道组介绍江夏区政府修起气派的谭鑫培戏楼,连附近地铁站也以“谭鑫培”命名,谭少英十分高兴。

他上一次到武汉还要追溯到1984年,当年《人鬼鉴》戏排成熟后,开启了全国巡演,其中一站便是武汉。

在武汉,戏迷们一看名字谭少英,便猜测与谭鑫培有关系,得到肯定后,武汉戏迷给了谭少英最热烈的叫好声。“家乡戏迷太热情,好像我演得怎么样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他们只在乎我是谭家后人。”谭少英回忆道,有记者问他是否知道祖籍是武汉江夏?他肯定作答。“从小就听父母说老祖是从武汉到的北京。”他说,到了武汉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我们宁夏的子孙对得起谭鑫培后人的称号,也对得起宁夏这块养育的热土。”报道组返汉后,谭少英给记者又发来信息说,他爱北京,因为那是他的出生地;爱银川,那是养育成长他的地方;爱江夏,因为那是祖籍地。

■ 记者手记

家国情 梨园情 江夏情

只要聊到京剧,谭少英马上是另一副神情,用“眉飞色舞”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身处其中你很难不被他感染。兴起时,他开口就唱,举手投足间皆是戏。

谭鑫培后人、梨园世家谭少英以及他的父母、兄弟姐妹自带光环,人生充满了故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采访谭少英的过程中,这位66岁的老人,让我们更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让我们感受到谭家人把对祖国、对京剧和对故乡的感情,融进了血液中,刻在了骨子里。

那是深情厚重的家国情。一纸令下,谭世英带家人离开北京,来到条件艰苦的银川,支援宁夏文化建设。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厚重的家国情怀和献身精神。

那是生生不息的梨园情。从谭世英到谭少英,谭门两代人把京剧带到了银川,带到了干涸荒芜的西北大地,他们一生为传承京剧不遗余力,让国粹文化远播流长。

那是难以割舍的江夏情。从2岁到66岁,异乡早已胜似故乡,但是江夏、谭门、故乡,每一个“元素”,都是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愫。

黄河奔涌,永不停息,唱着不知疲倦的歌。岁月沧桑尽去,人生恰是多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