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华盖散,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诗词解析?

2023-08-25 03:35 来源:去可网 点击:

华盖散,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诗词解析?

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诗词解析

庭种南中树,年华几度新。

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

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

高柯倘为楫,渡海有良因。

翻译:温柔的南风在湖面上送来了波绿的水波,水波清沥透彻,风自已感动的流下了热泪,黛墨似的被水环绕的群山也陶醉了。

菡萏千灯遍,芳菲一雨均诗词解析

李白描写西域歌舞的诗

在《上云乐》一诗中,李白就描写了当时京城中胡人演绎的歌舞,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

《上云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主要叙写西域胡人携狮子、凤凰头唐朝祝天子秀的盛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胡人的宗教思想。

作品原文

上云乐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

康老胡雏,生彼月窟。

巉岩容仪,戍削风骨。

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

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

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

生死了不尽,谁明此胡是仙真。

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中国有七圣,半路颓洪荒。

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

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

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

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

五色师子,九苞凤凰。

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

淋漓飒沓,进退成行。

能胡歌,献汉酒。

跪双膝,并两肘。

散花指天举素手。

拜龙颜,献圣寿。

北斗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李白描写西域歌舞的诗

老年人如何解决咳痰的问题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咳痰”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咳痰是指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咳嗽排出体外,是肺病常见症状之一,大致属于中医“咳嗽”范畴,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对咳痰一症的描述,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评热病论》云: “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中,分别论述了热痰、冷痰、痰结实、膈痰风厥等证候类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这是中医学关于痰病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诸病源候论》在“痰饮病诸候”及有关病候中,对痰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建立了中医有关最早的病因病机学说。《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篇》云: “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喘息不调。”

《内经》十三方中记载的半夏汤、半夏秫米汤、生铁落饮等,均有化痰之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至今治痰常用的药物,如半夏、皂荚、牡蛎、杏仁,及茯苓、白附子、贝母等。

《名医别录》中记载了朴硝、茯苓、细辛、柴胡等 20种药物,有治疗“痰冷”、“痰热”、“痰满”等病变的功效。其云朴硝主“停痰痞满”;茯苓治“膈中痰水”,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细辛“破痰”;柴胡主除“诸痰热结实”;黄芩“主治痰热”;前胡“主治痞满”、“去痰实”;厚朴“消痰”;淡竹叶“主治胸中痰热”;枳实“主除胁痰癖”;松萝“主治痰热”;槟榔“除痰癖”;生姜“去痰”;芫花“主治痰饮咳嗽”;半夏“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盐“吐胸中痰癖”。这是隋朝以前较多论及痰病证治的代表文献。

金元时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除人所熟知的刘、李、朱、张四大家外,江苏常熟王珪(1271~1361年)论痰治痰,独树一帜,也给当代及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王珪在“痰形”、“痰味”两节中也有独到论述。其论“痰形”曰: “一切男女大小,素禀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状个个奇异,方书有云痰清而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稠结凝于下,清白稀薄浮于上;嗽而易出者,清而白者也。咳而不能出,则黄浊结滞者也。甫及咯吐尽为稠黄者,乃因久湿热郁拂,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黄稠浊结,甚至带血,血败成黑痰,横于肺胃之间者,为关格异证,人所不识。及为上壅头目、齿颊、喉舌诸病,轻则鼻准赤烂,两窍生疮,颐颌结硬,风壅心烦,鼻塞声重,涕唾稠黏。”

宋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强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饮流通,决无痰饮之患”。在治疗上主张“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

南宋医家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1266年)中提出“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故三生饮佐之以木香无有不效”。

朱丹溪认为,痰郁其火,于咳难治。对于痰病的治疗,朱丹溪总结了诸如吐、下、燥湿、理气、消导、清热、软坚散结、温阳、补土等法。在这些治法中,他认为: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丹溪心法》)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则湿胜,痰易生而多,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故实脾土,燥脾湿,助中焦之转输,乃绝痰之源的治本之法。基于此,朱丹溪治痰,多以燥湿健脾为主。他推崇将二陈汤用作基本方,曾曰: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果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朱丹溪实脾燥湿多用人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之属,中气不升用升麻,在他创制的补脾丸中,白术半斤,苍术、茯苓、陈皮各三两,可知其意在于健运中州以实脾。朱丹溪还强调,治痰用吐法、下法攻之者,需顾护中气,不可孟浪。此外,他还独创“倒仓法”,意在去肠胃旧积而使之洁净,推陈致新,扶虚补损,有实脾之功。另一方面,朱丹溪也强调“治痰不若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津液自顺”的原则。在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香附、枳壳、木香、枳实等。湿痰与苍术、白术相配,热痰与青黛、黄连、黄芩为伍,风痰与天南星为伴,食积痰与神曲、山楂、麦芽同用,老痰与海浮石、半夏、瓜蒌并行。除用药伍用行气之品外,亦重视调理人体气机,纠正七情之偏。

【病因病机】

咳痰一症总因外感风、寒、暑、火、燥邪,内舍于肺,影响肺之气化宣肃,水津停蓄不布,加之外感湿邪殃及中焦,困遏脾阳,影响水液运化,水湿停留,聚而成痰;若肺气虚馁,失去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就会影响到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从而停蓄为痰;或脾气亏虚,运化输布失司,水湿潴留,聚而成痰;若肾气亏虚,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泛溢成痰。

【类证鉴别】

咳痰辨治,当辨痰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黏者属阴虚,属燥;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

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痰味甜者属痰湿;痰味咸者属肾虚。

【临证经验】

一、痰热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胸中痞满,胀痛,口苦,舌苔黄腻,脉数。

治则:清热祛痰。

(1)热者清之,当分虚实:里实热之证当苦寒清热化其痰,虚热之证当甘寒滋阴清热为法,以祛其痰,药用竹茹、麦冬、沙参、天花粉、生地之属。

(2)据痰识证,治有偏重:痰黄而少,热重于痰者,应清肺重于除痰。火热内扰,煎熬津液而成痰,若不清泻火热,则津液代谢失其常,虽治其痰而痰终不能尽除,治痰只是治标,清热泻火方为治本,邪热清而痰自除,药用黄芩、栀子、知母、开金锁、桑白皮、瓜蒌、浙贝母、麦冬、化橘红、茯苓、桔梗。痰黄而多,痰重于热者,应除痰重于清肺,痰湿不化,壅积日久而化热,则痰热难消,药用化橘红、法半夏、茯苓、紫苏子、黄芩、瓜蒌皮、胆南星、冬瓜子。脓痰腥臭是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治宜排毒化瘀,常酌加鱼腥草、开金锁、蚤休等。如兼见咯血者,可用鹿衔草、侧柏叶、茅根、茜草根等凉血、止血之品。

(3)中病即止,顾护胃气:肺系疾病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病程较长。肺病日久,可影响及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脾气虚。清热解毒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并且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临证中十分推崇朱丹溪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注意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如对病程较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或年老体弱的阴虚患者应中病即止,并注意顾护胃气,充分体现了《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学术思想。常用芦根、茅根、天花粉、南北沙参等甘寒之品,清热而不伤胃,滋阴而不碍脾。

二、表邪束肺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咳嗽痰滞;或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微数;甚则咳喘咳痰,胸闷鼻塞,下肢浮肿等。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炎初期等。

治则:宣肺排痰。

临床根据感邪不同,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前者选三拗汤加味,后者选桑菊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麻黄、石菖蒲、鹅管石、川芎、黄荆子、桑叶、菊花等,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来看,这一类中药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使痰易于咳出。临证中也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常配合桑白皮。其性味甘、寒,《本草纲目》云有“泻肺,降气”之功,开泻结合,使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相互协调,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痰饮自消,咳喘自止。

上述治痰两法,多用于呼吸道急性发作的病症。

三、痰湿阻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化痰。

《素问·经脉别论》言: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脾关系密切。脾转输精液,散精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病理上,肺脾二脏也相互影响,若脾失健运,肺不布精,则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痰犯上焦,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出现咳嗽吐痰等症,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亦云: “涎者脾之液也,脾胃一和,痰涎自散。”先生认为治肺之痰,妙在健脾行气,脾肺双治,但以治脾为本,以杜绝生痰之源,则咳嗽、吐痰自消矣。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亦正体现出重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代表方为自拟协定处方“平咳化痰合剂”,其组成为陈皮、半夏、苍术、川朴、茯苓、甘草等,由二陈汤合平胃散化裁而来,可达到健脾燥湿化痰之效。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对此类患者,先生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最关键。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祛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而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升清功能减弱。况且湿为阴邪,有其性黏滞、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的气化功能,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临证中善用苍术和厚朴,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祛邪扶正。厚朴,味苦辛,性温,入脾、胃二经。辛则能发,温则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诸症。《药性解》云: “厚朴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丹溪曰: “厚朴属土而有火,平胃散用之以佐苍术,正谓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以致和而已。”二药相配化湿浊、健脾胃之力倍增,升脾气,降胃气,相得益彰。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多配以莱菔子、桔梗;胃脘痞满、胸闷者,常加川朴、半夏、瓜蒌;兼湿阻膀胱者,则加车前草、泽泻等,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纳呆、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者,多为积湿黏腻与积食阻滞于肠,必用推化痰湿法,常选加神曲、莱菔子、大黄等消食导滞。有腹痛可酌加当归、木香,以和血行气,即可止痛。

四、肝气郁结证

证候:咳嗽咽干,咳引胁痛胀满,咳痰黄稠甚或咯血,头晕,头痛,面红目赤。

治则:疏肝导痰。

对于痰证的论治,先生宗朱丹溪、戴原礼之说,也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尤其在反复发作性肺病的痰证治疗中更应注意肝气郁结的情况。

(1)肝肺生理功能相互协调: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2)肝肺病理相互影响: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行,灼肺伤津,炼液为痰,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咳痰黄稠,甚或咯血等。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3) 痰与肝的关系:张子和曰痰饮: “有?郁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陈无择亦曰: “内有七情阻乱,腑气不行,郁而生痰。” 故情志失伸,可使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郁结生痰。中医认为:肝藏血并主疏泄,是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使人体水液的运化输布保持畅通顺达,行于全身,滋润五脏六腑。一旦失常,则凝聚为痰,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肝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整体协调作用。如果肝的气、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肝的疏泄失常,而致津液输布不畅,浊阴聚而凝阻,化生为痰。

(4) 疏木运土、疏肝化痰:肝气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常出现太息不乐、善虑多疑、寡言沉默、胸胁苦满、纳呆便溏、泛恶痰多,亦有咽中如有炙脔、咯吐不利,甚至影响肺气肃降而喘闷气急,舌正常或淡青,苔白腻,脉濡弦等。病久中焦遂窒塞难通,肝气随脾胃升降失常之加重,更难疏泄条达,导致土壅木郁,痰证亦更显著。此时当急疏木运土,复肝气伸发之权,可促进中土运化之职而食滞渐消,痰浊遂默化于无形,焉能聚而作祟!如对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先生临证中常用自拟方——柴胡清肺合剂(柴胡、前胡、赤芍、白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治疗。方中柴胡主升,散发外邪,疏肝止咳;前胡主降,下气化痰,互通互用;赤芍活血,白芍敛肝行气,气血同用,而一味白芍酸收凉柔,可调诸药之燥,且肝以酸为补也;配蚤休、半边莲、佛耳草、江剪刀草以清肺,合陈皮、青皮、姜半夏、姜竹茹、炙甘草、紫菀以化痰。本方对素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者复感外邪之咳痰、咳嗽有殊效。若土壅木郁致脾虚较甚者,亦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既杜生痰之源,又可决壅消滞;痰浊过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消食,利气通肠。成梅核气者,则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厚朴、茯苓等降逆化痰,紫苏、生姜舒肝行气散结。若加制香附、枳壳、佛手、香橼等,能够增强疏肝理气、开郁化痰之功。疏肝导痰实乃“气能行津”理论在临证中的具体运用。

五、痰瘀胶结证

证候:适用于顽痰、老痰为患诸证。

治则:软坚消痰。

痰饮内伏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宿疾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影响血液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所以要用软坚消结法。经验方三海汤由海浮石、海蛤壳、海藻三味药组成。方中海浮石、海蛤壳辛味咸平入肺经,具有软坚化痰清肺之功。《本草衍义补遗》: “消积块,化老痰。”朱震亨: “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与海藻合用可加强清化老痰作用,其还含有丰富的碘质,吸收进入血液及组织后,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三味药物均有软坚散结之功,海浮石质重而力宏;海蛤壳质轻而力薄,还具润下作用;海藻兼有利水之功。三味药同中有异,味简而效验。

化老痰有一个过程,用药宜渐消缓化,如果猛剂急攻,则痰未清而正气伤,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宜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加用玄参、功劳叶补益一身之气,可使邪去而不伤正。治痰治瘀以治气为主,气顺痰易消,气行血亦活,从而达到痰瘀消散的目的。处方中常加入郁金,此药真如缪仲醇论云: “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诸血证者,正谓血之行,皆属内热之类,此药能降气解郁,使血行之时兼能化瘀,且禀性纯良,极少副作用,故缪氏推为圣药,使软坚消痰效果更显。

六、痰热互结证

证候: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则噎塞烦闷,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通腑逐痰。

本法适用于因为脏腑气机阻滞,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症状,致使腑气不通,浊邪上犯,实热老痰,内蕴于肺,表现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兼见舌苔黄腻,脉弦滑。肺与大肠相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功能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主气,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果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不降,因而导致便秘。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上蒙清窍,则发为癲狂昏迷;扰动心神,则发为怔忡惊悸,梦寐奇怪之状;内蕴于肺,则咳嗽痰稠、胸脘痞闷,甚则噎塞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等。凡此种种病症,见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均可泻火逐痰,俾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组方以泻下通腑合清热逐痰之品配伍,如礞石滚痰丸。吴谦等: “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礞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上焦之火消成痰之源,大黄泻肠胃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石之剽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沉降下行为诸药开导,加强坠痰之功。二黄得礞石,配沉香则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但本方药力较猛,非实热老痰,以及虚人、孕妇等均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故虞抟云: “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素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

【小结】

咳痰有虚有实,有虚实夹杂,病程亦长短不一,疗程亦相应不同,如循上法辨证施治,则效验症除。但如调摄不当,咳痰常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