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大渡河在哪个省哪个市(历史上在大渡河发生了哪些事)

2023-05-26 00:24 来源:去可网 点击:

大渡河在哪个省哪个市(历史上在大渡河发生了哪些事)

在中国的西南部的山脉之间,有一条像龙蛇般蜿蜒曲折的河流——大渡河

在大渡河畔,曾经发生过两场经典的战役,一胜一败,结局迥然不同。

大渡河鸟瞰

1863年5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3万大军屯驻在大渡河畔,遭到了清军的三面围攻,最终全军覆没。石达开被押送成都,凌迟处死。

72年之后,也就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也经过大渡河,他们强渡安顺场,飞夺泸定桥,最终成功的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拦截,取得了长征途中又一次关键性的胜利。

对此,毛主席曾做出评价: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够走通。我们红军绝不会做“第二个石达开”。

那么,为什么号称太平天国第一名将的石达开会兵败大渡河,而红军却可以绝处逢生呢?

这一切的原因,都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大渡河有关。

一、大渡河的地理位置

大渡河是长江流域的一条支流,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它起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从四川省乐山市汇入长江的支流岷江,跨越两省,长达1000多公里。

大渡河的地理位置

大渡河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它起源于山地,整个河道都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所以水流急湍,曲折盘旋,从空中看,仿佛一条蟠伏在山间的巨龙。

两岸的险峰,再加上急浚的河道,使大渡河湍流汹涌,险滩密布,因此素有“天险”之称。

由于丰沛的水量,大渡河孕育了出了28条较大规模的支流。其中,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以西,有一条名叫安顺河的支流,在古时候也被称为松林河

紫打地——大渡河与松林和交汇处

大渡河与松林河相交汇,围起了一块平坦的三角形地带。在这里,北边有大渡河,西边有松林河,再加上背后的青山掩映,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被称为“紫打地”,后来也被称为“安顺场”。

这个地方,就是石达开的兵败之处。

1857年6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石达开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疑忌而被迫从天京出走,开始了历时6年的远征之路。

石达开远征路线

他转战多省,奔袭千里,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四川。石达开的目标很简单,他想要控制四川,并利用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进行割据。

1863年,石达开辗转来到了云南昭通,并于5月份向北穿越宁远府(今西昌)的一条山间小路,最终到达了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他打算从这里北上渡过大渡河,进军川西平原,最终直下成都。

于是,横在紫打地前面的这条汹涌的大渡河,成为了石达开需要逾越的最后一道关卡。

安顺场风光

二、石达开失败的原因

“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

1863年,石达开站立在大渡河畔,面对着滔滔奔流的河水,发出了这样一声绝望的悲叹。

大渡河再湍急,也充其量不过是一条河,为什么却会让石达开发出这样绝望的叹息呢?

结合天时、地理、人和的因素进行考虑,主要有三点原因:

1、石达开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前文我们已经介绍到,石达开驻军的紫打地位置很特殊,实际是一个军事上的封闭空间。

从地图可以看出,紫打地的北侧是大渡河,西边有松林河,东边还有一条名叫老鸦漩的小河,再加上背面的群山壁立,真可谓是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完全是一个封闭的死胡同。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条绝路。

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驻军于此,实属兵家之大忌。

紫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2、对手早有准备

除了山川之险,石达开还面对着一个精明的对手,这个人就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早在石达开到达紫打地之前,骆秉章就已经料到了他入川的动向,并提前开始布置下了天罗地网。为了把石达开挡在四川之外,他设置下了三路人马进行拦截:

第一路,他安排雅州府(今雅安)总兵唐友耕扼守大渡河北岸,防止石达开向北强渡大渡河;

清军对石达开的三路围攻

第二路,由土司千户王应元率土兵扼守在松林河的西岸,防止石达开在北渡不成的情况下,再向西渡过松林河逃窜;

第三路,则由土司岭承恩率兵在后方围堵,封住了所有的撤退路线,同时切断了太平军的后方粮道。

不得不说,骆秉章的确非常懂得利用地形优势展开阻击,基本上封锁住了石达开所有可能逃脱的后路。而石达开则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一个重重埋伏的包围圈,如此大意,焉能不败?

3、河水暴涨

石达开兵败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大渡河突如其来的一场水位暴涨。

如前文所述,大渡河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河道忽窄忽宽,所以水流非常湍急汹涌。再加上当时正值夏天的五六月份,正是暴雨频发的季节。上游的一场暴雨,就可以让大渡河的水势暴涨数米以上。

正当石达开打算强渡大渡河时,恰恰就是赶上了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他赶造了大量的木筏进行抢渡,却因为水势太猛而伤亡惨重,无法成功。等河水退去,清军的包围圈已经彻底形成。

前有天险拦路,后有敌军包围,纵然石达开再有天大的能耐,也已经是无可奈何。他数次率军突围而不成功,最终只能选择缴械投降。

可以看出,石达开之所以兵败大渡河,其实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其中包括了他自身的大意和疏忽,也包含了某些时运的成分。

不过,以上总结的三点原因其实并不全面透彻。对于石达开的失败原因,毛主席还曾经做出过另外一些总结和阐述。

三、红军绝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1935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在长征的途中同样行进到了大渡河畔,也来到了紫打地一带。

不过,由于近百年的河道变迁,原来的紫打地早已被松林河水覆盖。当地百姓的居住点向东移动,并为这个地方改了个名字,叫做安顺场。

在安顺场,红军面临着和石达开极其相似的处境。他们同样是三万疲惫之师,同样是在五月份的多雨期抵达大渡河,背后同样都有敌军凶猛的围追堵截……历史仿佛成了一个复印机,把70多年前的事件又重新复制了一遍。

于是,国民党喊出了一个气焰嚣张的口号:要把红军全歼在大渡河以西,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对此,毛主席做出了坚定的回应:我们红军不是石达开,我们的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也没有突破不了的天险。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红军战士是如何成功渡河的。

面对滔滔大渡河水,毛主席深刻的分析了石达开的失败原因,并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制定了红军的渡河方针:

1、分兵两路渡河

毛主席认为,石达开之所以失败,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所有3万部队都扎堆在一起,而没有分兵多路渡河。正因如此,才容易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最后被全歼。

假如红军也合兵一处渡河,不仅时间来不及,而且也面临着被国民党围歼的风险。

针对这点教训,毛主席命令红军采取了另外一种渡河方案,那就是分兵两路过河。第一路由团长杨得志率领,连夜奇袭安顺场,并且马不停蹄的从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这一点和石达开的渡河位置基本相同。

红军兵分两路渡过大渡河

而另外一路则由红四团组成了急行军,连续奔袭一个昼夜,急行240多里的山路,抢占了位于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确保红军主力从桥上跨过了大渡河。

红军分兵两路,一路河西,一路河东,两路部队相互掩护,相互接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被国民党部队包围的风险,保障了大部队的全部转移。

飞夺泸定桥

2、 兵贵神速

在毛主席看来,石达开犯的第二个重要错误,就是贻误战机。

事实上,在石达开抵达紫打地的时候,大渡河还根本没有涨水,清军也只有土司王应元一部尾随而来,兵力并不多。假如石达开此时迅速的开展渡河,面对的阻力应当会小的多。

石达开剧照

然而在此时,石达开的一个小妾恰巧为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于是竟然下令全军原地休整三天,庆祝幼子的降生。

正是由于这三天的休整期,使太平军贻误了绝佳的渡河时机,三天之后,河水已经开始暴涨,对岸的清军也早已布置好了防线。

可见,局势本来并非不可扭转,却因为石达开贻误战机,最终落入了绝境。

面对石达开的教训,毛主席深刻体会到兵贵神速的重要性。

于是,红军战士完全展现出另外一种行军效率,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快”。

无论是强渡大渡河,还是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遵循的都是兵贵神速的原则。

尤其是从安顺场向泸定县急行的过程中,红四团的先头部队冒着大雨,仅仅只用一个昼夜的时间,就在崎岖的山路上疾行了240里,赶在国民党军队形成有效防御之前拿下了泸定桥,确保了大部队的成功转移。

强渡大渡河

于是,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赶来拦截时,红军的旗帜已经高高飘扬在了大渡河的东岸。

这一点,和石达开原地休整三天的举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妥善处理军民关系

在毛主席看来,如何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制胜之道。

大渡河位于西南山地,这里生活的大多都是彝族百姓。

毛主席认为,太平军的主要性质仍然是一种割据军阀,这是他们所身处时代的局限性。在当地的彝族百姓看来,太平军的目的就是来抢地盘、占地盘的。

所以,彝族百姓自然而然萌生出一种抵抗心里,当然都选择了站在清军的一边。他们不仅用大量的巨石滚木堵塞山路,帮助清军截断太平军的退路,而且还参与了围堵太平军的战争。

而反观红军一方,则采取了军民同心的民族政策。红军战士经过彝区,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和彝族百姓鱼水情深,真正做到了绝不扰民的承诺。

同时,身为先遣军司令的刘伯承还和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了金兰兄弟。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使红军在当地深入人心,迅速的赢得了广大彝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后来,红军正是在小叶丹的护送下,才能够及时赶到了安顺场渡口,并且渡河成功。

所以说,石达开之败,也是败给了民心。而红军之所以会胜利,也是民族政策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