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哪里(海丝起点城市登上德国国家地理杂志)

2024-01-21 10:51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哪里(海丝起点城市登上德国国家地理杂志)

唐卡画师对《东方大港》的局部细节进行完善提升(王柏峰 摄)

《世界商埠》局部 (王柏峰 摄)

主画师多杰扎西向记者们介绍《世界商埠》创作亮点(王柏峰 摄)

《东方大港》局部 (泉州市赛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供图)

“最近,我在德国杂志《GEO EPOCHE》上读到一篇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发展的文章。文章用大量篇幅讲述泉州的海外贸易史,插图部分则描绘了泉州‘市井十洲人’的繁华盛况,开元寺、府文庙、拍胸舞等泉州元素让人备感亲切。让我更开心的是,越来越多德国人认识了开放、包容的泉州。”近日,曾在泉州就学的在德中国人香雪菲,向泉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发来信息,表达激动之情。

记者从市外办获悉,香雪菲提到的这篇文章,刊登于德国杂志《GEO EPOCHE》丝绸之路主题专刊,是德国作者Katharina von Ruschkowski撰写的《1224年:海上贸易开辟的另一条丝绸之路》。文章用“东方第一大港”“固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少有的国际化大都市”“璀璨夺目的港口城市”等字眼赞美泉州,并盛赞宋元时期的泉州文化缤纷多姿、包容融合。文内插图刊用《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中的《东方大港》和《世界商埠》两幅作品的局部图片。

GEO杂志1976年创刊于德国汉堡,中文译为《德国国家地理》,共出版十几种语言的版本,是一本专门探索未知、发现世界的高端人文地理杂志。正在创作中的《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为何会被刊用?德国作者视角中的海丝泉州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采访。

一眼即震撼

德方辗转联系获百米泉州海丝唐卡授权

走进位于鲤城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泉州市赛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主画师多杰扎西正带领唐卡画师们,对《东方大港》的局部细节进行完善提升。

画作中,满载货物的各国商船竞相驶入刺桐港,人们驾着小船接驳,将货物运回岸边。码头上,有的人忙着将舶来品卸下,有的用推车或是马车运输货物,好一派繁忙景象。“千帆竞泊的画面,就出现在《1224年:海上贸易开辟的另一条丝绸之路》一文的开篇,两页通栏展示。”《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项目负责人、赛雄文化董事长吴静华向记者展示了《GEO EPOCHE》刊登的局部画面。

记者看到,《GEO EPOCHE》在图片说明中介绍道:“本页面及以下几页的插图刊用作品《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它颂扬了宋朝(960年至1279年)和元朝(1271年至1368年)时期泉州城的恢弘壮阔及文化上的缤纷多姿。”

说起《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此次“出海”,吴静华开心地说:“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去年9月她接到了一通来自香港的电话,对方表示,德国一家杂志社想要获得授权,刊发《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的图片。经过反复交流,吴静华得知,《GEO EPOCHE》准备出版一期关于丝绸之路的刊物,其中一篇文章是讲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当他们在网上看到泉州海丝唐卡《世界商埠》的图片后,认为非常契合文章内容,就委托香港一家公司联系赛雄文化,希望获得图片使用授权。

为了打消吴静华的疑虑,GEO杂志还委托德国青年汉学家、博士魏骏骁(Patrick Wertmann)与她对接。“当时我们邀请有关专家与魏骏骁召开视频会议,介绍唐卡创作情况。除了《世界商埠》,他对《东方大港》也表示极大的兴趣。”

会后,赛雄文化特地邀请专业摄影师将《东方大港》《世界商埠》两幅唐卡拍摄成图片发给对方。最终GEO杂志从中挑选了四个场景,并予以大篇幅展示,同时在Facebook和 Instagram上发布相关报道。

“此次《东方大港》《世界商埠》登上德国高端人文地理杂志,代表泉州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宋元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展示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华海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让更多人了解海丝文化,我们感到很惊喜也很自豪,这是对创作团队多年付出的巨大鼓舞,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创作。”吴静华欣慰地说。

一图绘千年

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盛景

近年来,以海丝泉州、世遗泉州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作品不在少数,为何德国国家地理杂志看中了《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泉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泉州画院院长郭宁认为,这与泉州海丝唐卡的艺术创作形式、海丝泉州创作主题、令人震撼的历史重现有很大关系。

2019年年初,《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项目正式启动,邀请泉州市地方志学会专家团队把关文史脚本,郭宁和泉州市美协副主席孙宏图组建团队负责艺术设计指导。在郭宁看来,唐卡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它色彩鲜艳、画面饱满、绘画精致,用来表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主题,不仅是汉藏文化结合的一次艺术创新,开创了用唐卡彩绘艺术创作时代主题艺术作品新领域,还是保护传承世界文化遗产,讲好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的友好故事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长卷创作得到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的指导。范迪安这样评价:“《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体现了和平与发展主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将成为海丝文化新的亮点。”

要把千年海丝故事转化为艺术图像,并用唐卡艺术形态呈现出来,对创作团队而言难度空前。“我们要先研究有关历史资料,完成文史脚本,然后将脚本转化为线稿,再召开多次研讨会不断调整完善,以期准确表现宋元时期刺桐城的繁荣景象,让画中的人、事、物都有历史依据,真实可信,经得起后人的推敲。”郭宁说。

作为主画师,多杰扎西对创作挑战深有体会。“唐卡大多以传统宗教为题材,画师们从来没有画过船、闽南建筑等,所以我们刚来的时候,要向老师学习素描、国画、油画、漆画等绘画技巧,跟随老师们实地走访,学习泉州历史和海丝文化。”多杰扎西笑着说,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能够参与此次唐卡新绘,对大家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

《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包含“东方大港”“世界商埠”“多元文化”“丝路远航”“美美与共”等10个主题,由14幅画组成。三年多来,创作团队已完成了《前言》《开篇》《东方大港》《世界商埠》四幅画作,每一幅都是倾注心血、精心打磨的佳作。

以《世界商埠》为例,全景式再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设计了中国先民跟欧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等各国商人在刺桐城内和平贸易、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10多个场景,画了1388个人物形象,展示了南外宗正司、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真武庙、洛阳桥等多个世界遗产点,构图饱满且元素丰富,线条繁复却纹丝不乱。每个生动场景,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个细微之处,都是匠心勾勒。

郭宁常和创作团队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以大美之艺、工匠精神,把这幅鸿篇巨作绘制成美术史上具有美学意义和传世价值的艺术精品。”

一文说海丝

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视角

“赵汝适知道海洋对面的世界有什么:蓝宝石、孔雀、象牙、乌木、肉桂。还有许许多多国家,这些地方可能比外国商人在本地经销的货物更具异域风情。”

“当海风吹向内陆时,赵汝适很可能嗅到了抵达货船上装载的香料气味,这种香气与当地夹杂咸味的海风混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来自世界的气息。”

……

《1224年:海上贸易开辟的另一条丝绸之路》一文,通过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以赵汝适担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期间搜集整理所得的《诸蕃志》为基础,从季风与洋流、港口与航线、造船与航海技术、人群与商贸往来、商业习惯与海洋政策、船员生活与航海细节等诸多方面,勾勒出泉州在唐宋变革中的迅速崛起,以及如何开启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进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宋元时期,迅速发展的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为泉州带来了巨额财富。随着与世界各地经济往来及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泉州亦成为东西方文化的聚集地和交汇点。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早期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可能更多的是通过马可·波罗以及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游记。而《诸蕃志》作为比这些都更早的宋代文献,向欧洲提供了东方视角,并向人们展示当时宋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在德国作者Katharina von Ruschkowski笔下,1224年的泉州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是一座有20万居民的大都市”。“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泉州如此国际化。浅色石材建成的清真寺、道教寺、印度教寺坐落在彼此的附近。赵汝适也许可以在同一条街上,聆听婆罗洲音乐家用笛子和锣鼓演奏的传统乐曲,看见阿拉伯人身着的靓丽长袍服饰,欣赏一切陌生的事物。”

“这篇文章也为我们提供新的借鉴,即如何用世界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泉州世遗价值,未来,我们文博工作者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与努力。”林瀚说。

在此次海丝泉州“出海”之旅中,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强向德国作者提供了其所撰中英文专著《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等一批资料,并协助GEO杂志取得《泉州海丝唐卡百米长卷》的出版授权。王强认为,《GEO EPOCHE》丝绸之路专刊介绍了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故事。其中海上贸易板块,以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的视角讲述,兼顾人文与海洋,对泉州向国际讲好世界遗产故事、促进东西方遗产对话具有启发意义。“要做好泉州的对外宣传,我们的关注重点不只是游客,还应该包括智库、影响力比较大的学者和知名作家,尤其是西方学者,通过他们的著述,能让泉州进入世界主流话语体系,进一步提高泉州的国际知名度。”

他建议,泉州可以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平台,加强与各国专家学者的联系和互动,开展世界遗产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青年创新论坛等作用,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新平台、新载体,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城市”人文商贸新IP。

一脉延千年

续写友好交往互利共赢的海丝新故事

《1224年:海上贸易开辟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刊发后,备受各界关注。千百年来,泉州与海丝沿线双向通航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未曾中断,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人文精神延续传承,成为如今泉州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坚实底气和独特魅力。人们期待,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行区的泉州,续写与海丝沿线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平贸易、互利共赢的新时代篇章。

“在GEO杂志上看到关于泉州的文章,我们特别高兴,并向身边朋友积极推介,希望传递这份珍贵的友谊。”自从2004年首次与泉州结缘,德国莱法州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莱法州—福建省友好促进会主席伯利斯伯爵夫妇,每年都会到泉州走走。他说,宋元时期的港口城市泉州,经历了伟大的历史时期,对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顺美集团总经理、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郑鹏飞,则是第一时间从与德国侨亲的微信联系中得知这一消息。“文章肯定了宋朝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国际地位,作为泉州人,我们深感自豪。这能让更多人了解泉州、走进泉州,也有利于泉州走向世界,交更多朋友。”

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泉州对营商环境的重视。在德国作者的讲述中,赵汝适这一勤勉的宋代市舶司官员,不仅勤于舶务,还通过广泛与蕃商群体的访谈、调研,收集信息改善刺桐港的营商环境,有效规范海洋贸易,促进港口与城市的繁荣。同时,邀请外商出席诸多庆典活动,向他们推介中国,突出这里是个环境良好、回报丰厚、适合贸易的地方。

这样的政商交流场景,在泉州投资兴业的郑鹏飞深有感触。作为福建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近年来,泉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让企业家安心发展、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今年他和众多企业家朋友参加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现场接收“1+1+N”政策惠企“礼包”,深切感受泉州党委政府把企业家当做“自己人”,与企业家站在一起、想在一起、拼在一起的亲商重企浓厚氛围。

近些年,郑鹏飞在做好实业的同时,发挥侨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中德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助力泉州企业走出去。“我们德国侨亲很乐意参与讲好泉州故事,传播泉州好声音,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从泉州出发,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泉州登上德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中德交流的一个侧写。今年,泉州还将承办第三届中德科技论坛,围绕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汽车产业发展、生命科学与新医药等主题展开高端对话,书写中德交流新的海丝故事。

“海洋和平贸易”在泉州繁荣, 也从这里扬帆;“刺桐和平精神”在这里孕育,也从这里传播;未来,将有更多开放合作的海丝新故事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陈凌鹭 黄宝阳 林绿波)

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