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社会 > 正文

​宜昌大撤退:航运史上的奇迹,40天生死抢运,水位下降时就用人拉

2024-09-26 06:27 来源:去可网 点击:

宜昌大撤退:航运史上的奇迹,40天生死抢运,水位下降时就用人拉

1938年10月底,湖北省宜昌市的码头上挤满了想要渡船的难民,卢作孚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指挥着自己的船员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40天的时间内,把3万多难民和9万多吨抗战物资,从宜昌沿水路转移到四川和重庆地区。

这场转移任务,在当时所有的人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历史上的“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正是由于“船王”卢作孚指挥的这次大撤退,挽救了当时中国几乎被侵华日军破坏殆尽的民族工业,为中国民族的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卢作孚

创办民生轮船公司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在重庆西北58公里处的合川,由于从小家中贫寒,他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被迫独自前往成都谋生。

1910年,年仅17岁的卢作孚加入了同盟会,参与了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反清救国运动等。然而,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并没有迎来一片安定发展的新气象,各路军阀依旧是各据一方,混战不休,这让年轻的卢作孚感到深深的困惑和失望。

在卢作孚21岁那年,他在上海结识了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让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目标。

返回到四川后,卢作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

宜昌大撤退纪念碑

直到1924年,卢作孚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在四川军阀杨森的支持下,他在成都的少城公园里创办了一个通俗教育馆,根据史料中记载:

“这里有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和体育场,活动丰富,并且全部免费对平民开放。”

就在卢作孚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杨森却在在新一轮的军阀混战中战败了,通俗教育馆仅仅创办了一年的时间就终止了。

卢作孚终于意识到,在纷乱的时局之下,教育必须有实业为依托,才能够真正的长久稳定,必须以实业才能救国。

民生公司的轮船

回到老家合川,卢作孚召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谋划创办实业。

当时的川江航运主要以货运为主,因为货运是最赚钱的,由于各航运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市场已经是混乱不堪。卢作孚决定另辟蹊径,在合川与重庆之间经营定期短途客运。

靠着乡亲朋友和地方绅士的支持,卢作孚筹集了八千元资金购置了一条仅仅70余吨的小客船,民生轮船公司正式成立了。

民生轮船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码头开出,风雨无阻。尽管民生公司的客运业务蒸蒸日上,卢作孚却感受到了一场来自川江的沉重危机。

卢作孚

1930年9月,卢作孚来到东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他发现东北的许多实业都已经被日本人牢牢地控制着,他认为:只有中国人自己起来经营,才能灭杀日本人的野心。

从东北考察回来后,卢作孚将民生轮船公司总部从老家合川搬到了重庆,并展开了一场速度惊人的并购,只要有愿意出售的轮船,民生公司就会按照原价购买。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民生轮船公司就合并了七家国内的航运公司。

到了1937年,民生轮船公司就已经拥有了轮船46艘,总吨位2.4万多吨,成为了当时中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

当时的宜昌码头

指挥“宜昌大撤退”

1938年,宜昌城内聚集了不计其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逃难的难民,以及零散物资、战略物资和军工器材,眼看着侵华日军正在逐渐逼近,卢作孚果断号召民生轮船公司的全体员工,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在宜昌的街头,各种货物和人群拥塞得水泄不通,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一条船最多只能乘坐1000人,而且当时有数千名保育院的难童还滞留在宜昌,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常务理事、中共地下党员徐镜平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卢作孚的身上。

卢作孚当时还兼任着国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他立即下令在宜昌码头准备启航的所有船只,都必须免费附带至少50名难童上船,正是卢作孚的这道命令,挽救了成千上万名难童的性命。

卢作孚

1938年10月23日,卢作孚与助手连夜制定出了《非常时期客运救助办法》。在这份方案中,要求旅客按照到宜昌的先后顺序来登记,依次购票上船,同时降低票价,对于战区难童、公教人员给予提前抢运半票,甚至是免费的优待。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轮船的运载能力,卢作孚决定把轮船上的卧铺全部改为坐铺。

在当时,民生的轮船往返于宜昌和重庆需要六天的时间,卢作孚为此还想出了一个妙招:三段式航行。

所谓的三段式航行,其实就是把宜昌到重庆之间的长江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宜昌到三斗坪,第二段是三斗坪到万县,第三段是万县到重庆。

宜昌大撤退路线图

民生轮船公司把可以调用的24条船,分为大、中、小三个船队,分别投入到分截开的三段江面上:

大吨位船队投放到最下游的第一段宜昌到三斗坪;中吨位船队投放在中游的第二段三斗坪到万县;小吨位船队投放在上游的第三段万县到重庆。

10月24日,民生公司的第一艘满载物资和人员的轮船从宜昌起航,在船上的还有卢作孚亲自护送的几百名难童。

当时的宜昌码头上挤满了难民和物资

此时的卢作孚正在凭借一己之力,全力打通这条“江上生命通道”,但他也不知道,在侵华日军到达宜昌之前,能否把物资和难民全部转移完。

1938年11月,几乎每天都会有日军的飞机在川江的上空盘旋轰炸,更何况轮船的操控性本身就很差,一旦遇到日军飞机轰炸,根本无法进行躲避。

到了11月中旬,眼看着40天的抢运期已经过去了一半,码头上的货物却只运走了三分之一,而枯水期也即将到来,留给卢作孚抢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时宜昌的难童

为了加快运输速度,卢作孚给每艘轮船都配备了一台无线电台,以便于随时都能接收到军方发来的日军空袭情报,好让轮船提前躲避日军的轰炸。

但是这样一来,轮船预定的航行时间就没有办法得到保证了,再加上遭遇日军轰炸的船只,有的需要维修,有的彻底报废,致使“宜昌大撤退”再次陷入了运力不足的困境。

经过再三的思考,卢作孚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所有轮船开通夜航。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川江上行驶的船只一律是禁止夜间航行的,因为夜间航行就等于以命相搏。

当时宜昌码头的难民

然而,民生轮船公司的船员们总是却能够在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奇迹般地绝地逢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民生公司里经验丰富的领江(船长)。

民生公司曾给每一位领江都定下了死规定,要求他们对川江的每一个峡口、每一处险滩、甚至每一处漩涡都烂熟于心,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专业的领江,才得以保证在夜间航行得以顺利抵达。

11月下旬,三峡的水位越来越低,中水位轮船已经不能在川江上继续航行了。卢作孚临危不乱,组织民生公司的所有员工改用木船和绞盘拖船装载着剩下的物资,日夜运输,遇到浅滩水枯的地方,民生公司的员工就与前来援助的军民一起,改用人力在长江岸边用绳子拉着一艘艘分装的木船艰难前行,从而开始了长江航运史上前所未有的意志与力量的拼搏。

枯水位置用人力拉船

1938年12月,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的轮船在这次“宜昌大撤退”中艰难完成了使命,在预定的40天时间内,他们竟奇迹般地运完了滞留在宜昌的全部人员以及三分之二的机器物资。

当长江上的水位已经下降到无法组织大规模运输时,剩下的只是一些不重要的零星废铁。

据统计,这次从“宜昌大撤退”抢运出来的兵工厂和民营企业的机器设备,每个月可以造出手榴弹30万发、迫击炮弹7万枚、飞机炸弹6千枚、十字镐20多万把。

同时,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相继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建立起来,在接下来的持久抗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宜昌大撤退中牺牲的船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多次嘉奖卢作孚和他的民生轮船公司。

然而,在卢作孚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民生轮船公司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统计,民生轮船公司的船只被日军飞机炸沉了9艘,严重损毁7艘,共有117名船员牺牲,76人伤残。

这些伤亡在日军炮火之下的船员和水手们,他们和抗日战场前线上为国捐躯的将士一样,是抗击敌寇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开辟出了一条水上生命通道。

正在搬上船的物资

1944年,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了卢作孚后,在文章中写道:

“在他(卢作孚)的新船的头等舱里,他不惜从英国进口刀叉餐具,从德国进口陶瓷,但是在他自己家的餐桌上,却只放着几只普通的碗和竹筷子,家里唯一一件高级的用具是一把三十年代初期买的小电扇,漆都褪尽了,破旧不堪,毛病不少。”

1952年2月,这个被称作“船王”的航运大亨卢作孚在临终时,特意嘱咐他的后人:“借用民生公司的家具送还公司,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