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1985年,陈赓夫人赴美探亲,宋希濂抓住她手:告诉他,我一切安好

2023-12-05 00:53 来源:去可网 点击:

1985年,陈赓夫人赴美探亲,宋希濂抓住她手:告诉他,我一切安好

1985年,傅涯赴美探亲。作为开国大将的夫人,傅涯在美国也是备受关注,定居在美国的一些国民党将军也纷纷款待傅涯。

在傅涯准备离去的时候,一个老人猛然抓住她的手,眼眶中热泪横流最终激动地说道:“请你回国后代我买些鲜花和纸钱,告诉他,我在这边一切安好。”看着手中的钱,看着老人满眼热泪,傅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看着年迈的老人蹒跚离去。

此时距离陈赓去世将近二十年,而这位昔日挚友仍旧对陈赓念念不忘。傅涯她知道,如果陈赓没有去世的话,肯定对这位老人也念念不忘。不是因为黄埔同窗情谊,也不是因为这位老人是国民党名将,而是因为他叫宋希濂!

宋希濂和陈赓的关系十分要好,可以说他们俩人简直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国共两党的政治原因并没有隔开他们的友谊,他们两个人的友谊坚不可摧,就连陈赓的长子陈知非都半开玩笑的说:“有点像李云龙和楚云飞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这两个的友谊为何坚不可摧,为什么两个人关系如此要好却人各一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哈。

1923年,在经历过袁世凯窃国、陈炯明决裂之后的孙中山幡然醒悟,革命并不能只靠嘴,政权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于是在这一年,建立革命武装的念头在孙中山脑海中深深扎根,只,并且于次年创办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主旨就是培养革命武装,训练出一批优秀的武装干部,而且不分党派,只要心怀匡扶天下之志,不畏艰难险阻即可。

孙中山慷慨激昂,在开学典礼上表示:“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来,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今天成立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中国生死存亡之秋也,需要有志之士来匡扶社稷,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攘除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种背景下,陈赓和宋希濂相遇了。两个湖南人一见如故,而且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见解一致,而且目的也是一致-革命。

在考场的时候,两个人并排而坐,这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两人格外惊讶。因为世间无数人,能在无数人中相遇相知,那真是莫大的缘分,更别说能遇见知音。

1924年,陈赓和宋希濂都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虽然编队不同,但是两个人在学校的关系十分密切,“勾肩搭背”的二人就仿佛是亲兄弟一般,让人十分羡慕。

但是命运天生就喜欢捉弄人,两个如胶似漆的人总是会受到命运的嫉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到来让两个人天各一方。

其实这是有征兆的,因为在“四一二”之前发生过中山舰事件。野心勃勃的蒋介石排斥共产党人,试图染指国民革命军的军权。稍微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知道,国共可能要分家过日子了。

为此,宋希濂写信给陈赓“云雾重迭,风向不辨不知如何是好?”意思很简单,老哥,咱们该站队了。面对未来的迷茫,这位知己的意见格外重要,陈赓也意识到宋希濂举棋未定,虽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宋希濂还不够坚定,在“二选一”面前可能会动摇。

陈赓和宋希濂不同,陈赓更加了解蒋介石,因为在东征的时候,陈赓救过蒋介石一命,当过蒋介石的侍从参谋。在蒋介石身边,陈赓根据蒋介石的一举一动、政治政见、战争决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野心家,而且极为反动。

宋希濂不知道此事,如果不及时把此事告诉宋希濂,那么可能会让他误入歧途。陈赓一直在想办法写信给宋希濂,希望他不要动摇,站在中国共产党这一边,站在人民这一边,不要被野心家所误导。

但是十分可惜,兵荒马乱的年间,陈赓没能及时联系到宋希濂,致使宋希濂深陷迷茫。而北伐战争的到来,也让宋希濂不知所措。在战争中,宋希濂负伤了,被迫离职休养。等他伤好之后,原来的部队被裁撤,他没了去向。

原本就迷茫的宋希濂更是不知所措,最后无奈的他只能给蒋介石写信谋差事。不得不说,真是命运的捉弄,如果当时陈赓能及时联系到宋希濂,那么宋希濂可能就不会投奔蒋介石,那么也不会有未来天各一方的命运。

但是很遗憾,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作为黄埔校长,蒋介石是了解宋希濂的,于是安排他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交通股少校股长。此举让宋希濂十分感动,从此甘为蒋家“鹰犬”。

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在那个年间有很多人对知遇之恩尤为重视,曹锟和吴佩孚、冯玉祥和宋哲元、陈诚和黄维、蒋介石和宋希濂。直系分崩离析的时候,吴佩孚也没有反曹锟;冯玉祥四处倒戈,但宋哲元仍旧忠心耿耿;陈诚哪怕最后败走大陆,黄维也没有对陈诚有半分意见;即使老师周恩来、知己陈赓都反对蒋介石,宋希濂也追随蒋介石大半辈子,拿命来护他。

说愚忠也好,说昏聩也罢,说执念也无所谓了,宋希濂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蒋介石用一个少校股长买了宋希濂大半辈子的命。

当陈赓问宋希濂有没有做“跨党登记”的时候,宋希濂选择了蒋介石。陈赓当然是恨铁不成钢,对这个知己真是没话说。考虑到自己确实是半路放弃陈赓的,宋希濂也不好意思,所以保证自己“不做有损国共合作的事”。

陈赓知道了他选择,所以当即问到:“如果风云突变,国共不合作了,两军对垒,你站在哪一边,为谁殉职,听谁的军令?

如果早两个月说这件事,宋希濂肯定就跟着陈赓走了,毕竟他对知己陈赓、老师周恩来都十分敬佩,同时也知道他们立志救国,救国路上能同行,虽死无悔。但是很遗憾,蒋介石提前抛来了橄榄枝,宋希濂不再回答陈赓的问题,因为他知道他必然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这次会面,两个人都意识到对方可能要远离自己,而且兵荒马乱的年间两个人可能不是简简单单的天各一方,而是很有可能阴阳相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到来让两个人彻底分开,陈赓开始艰苦斗争,而宋希濂则是平步青云,从此两人十年未见一面。

1933年3月,陈赓突然被捕,这一消息引起了巨大的波澜。蒋介石知道陈赓的能力,所以试图拉拢他到国民党,所以表示只要认错,就会有一条很好的出路。但是陈赓并不打算追随蒋介石,宁死不从。

宋希濂大为震撼,但是此时来不及震撼,因为一旦搞不好,蒋介石可能就要下杀手了。他反复游说蒋介石,并且多次提及陈赓救过你的命。看到蒋介石还在犹豫中,宋希濂更是拉来一票黄埔同窗联名上书请求释放陈赓。

蒋介石他想杀陈赓,但是没办法,因为追随他的很多人都是念及他个人的恩情,如果他成了忘恩负义之辈,那以他为核心的黄埔系还怎么驾驭。虽然蒋介石不是第一次背信弃义,但是最起码的面要保住,就算不为陈赓,也要为自己的统治着想。

于是,蒋介石释放了陈赓,但是把他软禁起来了。宋希濂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软禁也不严格,陈赓也能迅速脱身。之后蒋介石痛骂宋希濂,但是并没有处罚宋希濂。很简单,陈赓已经失去了,自己不能再失去宋希濂了。

此次宋希濂的这小动作,蒋介石也知道,他想通过这次事件巩固自己对宋希濂的情谊。先是知遇之恩,这次又来这么一手,宋希濂的性子还真被蒋介石拿捏住了,从此为其鞍前马后,西安事变时,勤王最积极的就是宋希濂。

1933年之前,宋希濂并没有什么血债,但是在1933年之后,宋希濂彻底倒向蒋介石,参加了第五次“围剿”红军战争、平定“闽变”,更是奉命枪杀了翟秋白同志。宋希濂在晚年回忆时,表示这是“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西安事变时,宋希濂带领三十六师从南京奔赴西安解救蒋介石。三十六师是德械师,而且还在南京,相隔千里,但是蒋介石仍旧调宋希濂来,可见对宋希濂的重视以及宋希濂对蒋介石的忠心。

西安事变虽然和平解决了,但是蒋介石仍旧让宋希濂进驻西安,巩固蒋介石在陕西的统治,同时削弱东北军、杨虎城、红军势力。

在这个时期,宋希濂见到了阔别十年的好友陈赓,更是见到了黄埔恩师周恩来。他们的话题从长沙说道广州,从广州说道黄埔,这期间无数个日日夜夜都藏有他们的珍贵回忆,但是可惜现在宋希濂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

周恩来最后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和陈赓又走到一起来了,这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好兆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起,站在一起。日寇虎视眈眈,大敌当前,已经到了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时刻。在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合作之时,你们就发扬黄埔精神,再来个竞赛吧。”

宋希濂时刻铭记着周恩来的这一番话,从此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抗日。在此不久,陈赓奔赴华北抗日,宋希濂则是投身淞沪会战,两个十年未见的人又一次分开,而这一次时间更久,再见面就是1949年。

作为一代抗日名将,宋希濂可圈可点。淞沪会战时,宋希濂带领三十六师血战月余,部队损失惨重但是战意高昂,誓死不退,最后因为伤亡过大而撤到南京休养。

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蒋介石让宋希濂的部队担任督战队。因为蒋介石知道,作为他的“鹰犬”,宋希濂肯定会执行自己的命令,死战不退,直到命令说撤军他才会撤军。

事实上,宋希濂也确实如此,他将36师一分为二,一部分在中华门浴血奋战,另一部分就是坚守江门,阻止国军溃逃。宋希濂用机枪指着溃逃的部队,怒道:“谁敢再退一步,我就把他扫了!”这番言论硬是把溃兵逼回战场,因此被冠以“鹰犬将军”的称号。

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宋希濂担任71军军长,随即率部参加了兰封会战、富沙狙击战、滇西反攻等等抗日战役。熟悉军史的朋友都知道,而且对于宋希濂抗日名将的身份,也没多少人质疑,国共两党都认可其抗日贡献。

由于此处是说陈赓和宋希濂的友谊,所以有关战史就不赘述了。在抗日期间,两人并未见面,但是断断续续地传来好友的战绩,他们还是很高兴的,知己不仅还活着更是成为名扬天下的抗日名将,虽然党派不同,但是在外敌来临之际,两人都投身抗日的洪流之中,为救国救民做贡献。

抗日结束之后,野心家蒋介石不允许一国两党,于是撕毁了和平约定,向解放区开战了。作为蒋介石的“鹰犬”,宋希濂也参与了这场战争,阻碍解放军解放天下。宋希濂站在蒋介石的一边,而国民党是不得人心的,在人民面前国民党终将败退。

虽然宋希濂参与了解放战争,但是在蒋介石任命他为徐州“剿共”副总司令的时候,坚辞不就。“鹰犬”不再是“鹰犬”,宋希濂虽然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但是此时已经不愿意再与解放军为敌。为了继续控制“鹰犬”,蒋介石把宋希濂的家眷送到了宝岛,威胁之意彰显。宋希濂对蒋介石失望至极,或许他也会在夜晚会想到陈赓找他的那一天,如果当时坚定地跟陈赓一起加入共产党,或许就不是如今的局面。但是可惜后悔已经晚了,以后自己该如何面对陈赓,面对这位知己?

宋希濂不知道,他此时已经没时间思考了,因为随着解放军解放西南的速度加快,宋部已经无力回天了。在解放军的追击下,宋希濂兵败被俘。被俘前他曾试图自尽,但是未能成功,被解放军一把抓住。不知道他为何自尽,可能是为报蒋介石的知遇之恩,也可能是无颜再见陈赓。

得知他被俘之后,陈赓特意从云南赶到重庆,来见见昔日老友。当时正是解放的关键时刻,陈赓作为解放军的兵团长竟然能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来见一个俘虏,此举让宋希濂十分感动,热泪横流。

两人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从上午说到下午,最后陈赓看出宋希濂的心理负担,开导他让他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好好改造。我估计陈赓此时赶着来看宋希濂就是担心宋希濂想不开,所以特意开导宋希濂。

宋希濂之前还想着自杀,但是见过陈赓之后就抛弃了这个念头,一心一意的接受改造。在功德林里还有人讽刺宋希濂,昔日的鹰犬现在有点想换主人的意思了。但是宋希濂不为所动,他现在的内心只有悔意,他追随蒋介石的岁月中血债累累,阻碍了新中国的成立,这就是大过。

在功德林一待就是十年,他经常陷入迷茫之中。这其实也不意外,他早年就迷茫。新中国成立了,国家和人民都有伟大的前途,但是他这个阶下囚还有前途吗?心灰意冷的宋希濂十分烦躁,但是一想到陈赓对他期待那么大,如果自己中途放弃,陈赓该多失望啊,之前就让他失望过一次了,难道自己还要让他再失望吗?

为了不让陈赓失望,宋希濂坚持下来了,一直到特赦。而被特赦之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在见面的时候,不止有周恩来,更是有张治中、傅作义、章士钊、以及一些同被特赦的国民党将军。

宋希濂的内心是忐忑的,自己做了那么多错事,走了弯路,现在老师还能原谅自己吗?自己是不是愧对师恩。周恩来看出了他们的内心,表示:

在座的绝大多数是黄埔学生,我和文白(张治中)都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是你们的老师。学生走错了路,不管怎么说,老师多少也是有责任的罗!历史已成为陈迹。不管你们走了一段多么大的弯路,今天总算回到了人民的阵营,又走到一起来了。一页新的历史已经开始,这是要向你们表示祝贺和欢迎的。”

周恩来的这一番话让他们见到了希望,同时也开始有了奔头,虽然昔日有过错误,但是日后投身革命建设之中,这也算迷途知返,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嘛。

在宋希濂准备投身革命建设之中时,宋希濂听到了一桩噩耗,陈赓病逝了。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去世,这一天宋希濂就像个小孩子一样,泪水如同开闸的水,夺眶而出。

“陈赓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的卓越指挥,他的无私无畏……都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这是宋希濂写在日记里面的,自己好不容易弃暗投明,而这位老友却离世了。两个人早年相遇,中途相伴并不多。黄埔同窗不足一年,西安、重庆两次只是匆匆会面,特赦之后不足两年陈赓就去世了。

两个人相聚的日子实在是太短了,但是刀枪剑戟、两党政治都没能影响到两个人的友情,这两位的关系更是坚不可摧。实在是命运捉弄人,不然两个人不会见面这么少,也不会这么早就阴阳两隔。

随着陈赓、周恩来、蒋介石的相继去世,宋希濂唯一留念的只有家人和祖国了。于是在1980年,宋希濂访美定居,从此远离两党,长伴家人。

共产党也罢、国民党也好,这都让他过去吧,他打算把最后的时光留给祖国以及家人。面对祖国,宋希濂摒弃两党恩怨,全新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工作。他联合一票黄埔同学,建立了联谊会,并且表示期盼全校同学以及其家属奋发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

因为他站在共产党的这一边,为共产党统一祖国做贡献,所以他也遭到国民党的贬低。为了驳斥那些贬语,李敖说道:

“宋希濂将军在垂暮之年,身在美国,远离国共两党,但因屡屡出面呼吁祖国统一大业而为人(国民党)争议。这里被争议的焦点是,宋将军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还是应该效忠于政党,甚至效忠于领袖个人?显然宋将军选择的是前者。”

宋希濂看到李敖的言论更是十分感动,因为他就是这么想的,远离国共怀抱祖国,感叹到:“这是对我这位行将80高龄的人一生的总结”。

宋希濂晚年都放下了,但是唯独放不下陈赓,于是趁陈赓夫人傅涯访美,他嘱托傅涯帮他买一些纸钱和鲜花,告诉陈赓自己一切安好。虽然此时阴阳两隔,但是他相信他们的友谊长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两人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也让人十分羡慕。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纽约病逝,死后葬在了长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写了“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陈赓、宋希濂相继去世,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在死后能相遇,也希望命运不要再捉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