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乌尔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乌尔善导演的作品

2023-11-26 06:32 来源:去可网 点击:

乌尔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乌尔善导演的作品

乌尔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乌尔善导演的作品。乌尔善,1972年6月10日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中国内地导演。先后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如果失败,那留出10年的时间去还债。”

《封神》导演乌尔善的这句话,在网上引发了争议。

很多人指责他,是在卖惨求票房。

不过客观地讲,这又是一句实话。

如果没有好的票房回报,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里,乌尔善接下来的项目,很可能就会遇到资金上的困难。

乌尔善的神话史诗梦

POST WAVE FILM

拍摄《封神》三部曲,乌尔善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

但是,关于拍摄中国神话史诗的梦想,恐怕要比这早得多。

只不过那时候,这个梦还不这么具体。

回顾乌尔善的成长经历,他似乎半生都在为拍摄《封神》做准备。

乌尔善从小学画,就读中央美院附中,后来考入美院油画系。

但读到大二的时候,因为和老师的绘画理念不同,俩人发生口角他就被退学了。

对于这次退学,乌尔善并不遗憾:“是否继续上美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捍卫了自己的准则。”

1994年,乌尔善考进北京电影学院的广告导演专业。

毕业以后,乌尔善拍了10年广告,业余时间还创作了大量装置艺术和实验音乐。

这段时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青年。

然而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乌尔善的想法,让他决定成为一名电影导演,而且还是商业类型片导演。

2006年某一天,乌尔善想去电影院看个电影。

结果发现上映的,都是好莱坞大片。

乌尔善平时不去电影院,因为他想看的电影,基本都能找到。

但那天他突然想到,大量的普通观众,他们看什么呢?

乌尔善觉得,电影院里应该出现中国导演拍的主流娱乐电影,它要兼具精神质量、制作品质和娱乐效果。

既然没有,他决定自己来拍。

这真是个名副其实的“你行你上”的故事。

乌尔善很快确定了自己要做的具体类型,就是武侠、幻想和史诗类型这三种电影,并且要拍中国故事。

接下来,他拍出了反武侠的武侠电影《刀见笑》,奇幻电影《画皮2》和《寻龙诀》。

尽管只有三部作品,乌尔善却奠定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

《寻龙诀》

2014年,乌尔善开始考虑新的电影项目。

当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拍摄《画皮3》和《寻龙诀2》。

虽然票房没有问题,但却是在重复自我。

可是乌尔善并不想重复自我。

既然武侠和幻想类型电影都已经拍过了,那么剩下的一个挑战,就是史诗类型电影。

乌尔善最终确定的题材就是《封神演义》。

当他仔细梳理了这部体量巨大的古典小说后认为,得需要三部电影,才能承载这部神话史诗。

这个想法让他振奋,尤其是在《画皮2》和《寻龙诀》都爆火了之后,简直就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不拍都对不起自己。

那时候,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大家对未来非常乐观。

乌尔善前三部作品也让资本对他非常有信心,而乌尔善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纪,也让他自信可以拿出10年时间来做这件事。

当然,乌尔善也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

所以他给孩子买了保险,保证就算破产,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也不会受影响。

他还把父母接到自己家小区住,方便就近照顾。

一切安顿妥当,乌尔善着手去实现这个梦想。

必须要讲一个中国故事

POST WAVE FILM

在乌尔善看来,一个民族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

乌尔善所理解的神话史诗,应该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是关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

之所以选中《封神演义》,一方面是因为它宏大的构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两组父子关系,让乌尔善念念不忘。

一组是姬昌和姬发、伯邑考,慈父与孝子。

另一组是商王殷寿和殷郊,毒父与逆子。

借由这两组关系,可以探讨中国人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基于这两组父子关系,乌尔善试图表达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核心——中国人对家庭与伦理的重视。

《封神》系列的编剧冉甲男认为,相比于西方基于宗教的善恶观,中国人的善恶观是建立在人伦之上的。

比如殷寿这个人,冉甲男说:“比纣王残暴的君王很多,但他教唆儿子杀父,让姬昌吃儿子的肉饼,败坏人伦就是最大的恶。”

在拥有精神内核之后,乌尔善开始致力于为《封神》系列寻找东方美学基础。

他带着主创团队,走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和古迹,研究大量史料。

最后,山西永乐宫的壁画,构成了整个封神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元素,为影片提供了时代底色,而宋代的山水画,为影片提供了对仙境的想象。

一个完整的封神世界美学体系,就此确定。

在接受采访时,乌尔善一直强调电影的中国属性:“我们强调一定是拒绝西方元素、拒绝日系,只要让我看到任何痕迹,直接否定。你可以大胆组合,可以重新去创作,但是一定要找到造型趣味上的中国风格和原创性。”

为了保证中国美学底蕴的完美呈现,各国请来的视效总监,也要从采风阶段就参与进来,理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

《封神》系列的美术指导叶锦添说:“好莱坞拍不出纯中国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东方,虚与实,东方文化里那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全力去探讨怎么做到影像化。”

让郭帆羡慕的工业化剧组

POST WAVE FILM

很多观众认为,《封神第一部》的姗姗来迟,把本应属于它的中国电影工业标杆的位置,让给了《流浪地球》。

然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却认为,《封神》的剧组,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都应该去看看的工业化剧组。

《封神》位于青岛的拍摄基地

对于乌尔善来说,工业化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成本。

之所以选择三部连拍,就是因为这样拍能节约25%的成本。

乌尔善对于成本控制的执行,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了。

他和团队花了四年时间打磨剧本,剧本内容务必精确,能直接描述的剧情,坚决不用形容词。

比如影片的第一场戏是冀州城之战,一开始剧本只写了“一个雪天,冀州城火攻”。

修改剧本时,乌尔善要求编剧,把先从哪儿攻、谁先放的箭、动作怎么做、怎么蒙的眼睛、怎么过的火堆这些细节,全都写进剧本里。

乌尔善知道,剧本决定预算,剧本阶段抠得越细,制作就越省钱。

如果剧本没写清楚就去拍,结果拍出来的素材用不上,就会造成巨大浪费。

接下来,就是让郭帆感叹的工业化剧组。

《封神》系列的剧组,用五个月的时间,搭建了可以实现模块化控制的灯光系统。

为了避免拍摄现场失控,剧组制作了200分钟以上的动画预览,把视效相关的复杂场面,全都用动画预演出来。

《封神》系列的剧组,前后进组的工作人员有8000人,在拍摄的438天里,平均每天2000人在剧组。

乌尔善认为,在拍摄的18个月里,不能像其他剧组一样熬夜开工,拍摄周期必须要科学合理。

于是乌尔善采取了工作日常化的策略:剧组每天开工12小时,每周工作6天;到点就收工,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得到充分休息。

在《封神》系列的剧组中,几乎看不到无效等待的情况。

执行制片人孙晔每天排出通告表,详细列出分镜头画面和剧本内容的对照,让每一个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晰无误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乌尔善说,剧组每一天都在消耗巨大的资金,他不允许出现停拍,会准备多套预案——他要确保每个齿轮都精准衔接,良性运转。

早在拍摄《画皮2》和《寻龙诀》时,乌尔善就已经开始探索电影工业化的问题。

乌尔善所理解的工业化,首先是创作层面的工业化。

包括弄清观众的需求,电影的类型定位,以及要实现这个类型,应该设置哪些基本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是制作层面的工业化

包括工种的细分、团队的配合,以及工作流程是否科学。

比如乌尔善在剧组里设置了概念艺术家的岗位,他们主要负责确定电影的美学原则和视觉呈现的基本方向。

这个岗位,在之前的中国电影里是没有的。

最后才是新技术应用的工业化。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以视觉效果,来判断电影工业化的程度,其实是相当局限的。

而在视效方面,《封神》挑战的是雷震子这种生命体的特效制作。

相比于非生命体视效,生命体视效还要完成动作和表演,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起码在电影拍摄的2018年,中国还没有一个特效公司,能够达到乌尔善的要求。

乌尔善说:“之前做视效,基本用的都是现成软件,而那些写程序的创作者又不在电影行业,所以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空白。”

商业与艺术并不矛盾

POST WAVE FILM

《封神》三部曲不仅填补了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的空白,也填补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空白。

这一切都是《封神》系列无法被票房所衡量的价值。

然而乌尔善所花费的这些笨功夫,以及来自业内的认可,其实并不能帮助他解决票房问题。

电影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票房,一切都只能看市场。

截至发稿时,《封神》第一部的票房已经突破21亿,但是距离30亿的目标,很明显还有一段距离。

对此,乌尔善本人早已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他口中的“打算拿10年来还债”,与其说是卖惨,不如说是对最坏结果的坦然接受。

乌尔善并不抱怨他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他也不会把电影的票房低,归咎于观众的欣赏水平。

在他看来,商业和艺术并不是一对儿矛盾体:“好电影是通俗的,对观众友好。不论是来看表演的,还是来看视效的,或者仅仅是无聊,想在影院吹空调的,各取所需就好——所以影片要足够丰富、立体、开放。有一定基础认知的人才会踏进美术馆,但电影院几乎是无阶级的。”

一开始,乌尔善就把电影院,而不是电影节,作为呈现他作品的舞台。

相比于更有深度和更注重个人表达的艺术电影,乌尔善更愿意去制作“更宽泛的,经典价值的重塑”工作。

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经典价值,用大众更能接受的审美方式表达出来。

用乌尔善的话说:“我们放着这么伟大的文化资源却不使用,太可惜了!”

这带给了乌尔善一种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支撑他用近10年时间去完成《封神》三部曲。

作为观众,我们很钦佩乌尔善的坚持。

这是一位对市场有着清醒认知的理想主义者。

他付出努力,并愿意承受失败。

而且,我们也希望乌尔善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中突出重围。

毕竟,在这个视听快餐化的年代,像乌尔善这样慢工出细活的导演,实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