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

2023-08-26 05:54 来源:去可网 点击:212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

本文目录

1.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2.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3.①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 4.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原文内容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作的《论语·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2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3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顺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颐。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4

三十而立

三十岁以后,你应该在职场上已经摸爬滚打好多年,靠着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岁的人应该立身、立业、立家,这也就是三十而立。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自强、自立,让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人。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那么多年,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立业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立家,立家就是成立自己的家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和动摇。你不会因为遇见什么困境,或是被众人阻碍,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也就是知者不惑。人一旦到了四十岁,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更加理智。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指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岁之前,人还有很多精力,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去实现理想,去拼搏、去奋斗。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再怨天尤人,万事都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①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出自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

《礼记·曲礼》是著名儒家巨作《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的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有多人不是一人编写,而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据说,其中多篇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另外里面也兼收了先秦的其它典籍。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5

扩展资料:

原文相关段落: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白话译文: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

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

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图6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以上就是关于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原文,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00怎么说的的全部内容,以及四十不惑五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