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每周一画:《呐喊》

2024-09-08 15:01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每周一画:《呐喊》

看看这些画面,有无似曾相识的感觉?

80、90后看过的电影《惊声尖叫》系列

动画:《辛普森一家》

电影《小鬼当家》

BBC的《沉默的医生》

2016年5月,描绘全球金融市场巨大不确定性的漫画

Peter Brookes发表在《时代》杂志上关于川普就职典礼的漫画

其实,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微信里的这个表情:

这些出现在电视、广告、杂志、软件上的共同元素都来源于1893年挪威的表现主义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呐喊》,也有翻译为《尖叫》。当然,他跟我们鲁迅先生的《呐喊》所表达的是不一样。原画如下,它通常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仅次于《蒙娜丽莎》的世界第二伟大画作。

藏于挪威奥斯陆的国家美术馆

表现主义不直接临摹现实事物,而是用色彩、情感和形状来表现对事物的情感。不同人群可能对这样的画作产生不同的认知,就如上面那些衍生出来的漫画或电影人物一样,他们都借助这种表现力来反映对跟自身相关事情的情绪。这就是表现主义艺术如此独特的原因。

《呐喊》的灵感应该是源自画作前一年画家的经历:在1892年1月的一篇日记中,蒙克写到:“我跟两个朋友一起散步——然后太阳落山了——天空突然变成血红色,我感觉到自然中有巨大的惊叫声响起。“

因此,蒙克使用了旋转的线条和极具戏剧性冲突的颜色来表现痛苦而绝望的情绪:天空中充满了火红和橘色,表现出愤怒;海洋是蓝色和绿色,暗示着忧郁;远远的海洋有漂浮在深蓝色漩涡中的船;桥上有两个远离的人,象征着疏远和隔离;正面的人如幽灵般,秃头,苍白的脸,手紧紧捂着耳朵,嘴长得老大,扭曲的表情,痛苦的身影。血红色的线蔓布在他周围,就像恐怖的尖叫声把一切都包裹着。

蒙克从二十出头就开始创作。他的童年很凄惨,五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十三岁时,亲密的姐姐也死于结核病。他和其他兄弟姐妹由父亲和姨妈抚养长大。

蒙克写道:“我的父亲脾气暴躁,沉迷于宗教——完全神经质。从他那里我继承了疯狂的种子。从我出生那天开始,恐惧、悲伤和死亡就伴随着我。” 蒙克小时候还常常生病而不能上学,所以绘画就成为他的一种乐趣,一种与家庭悲哀隔离的方法。这也可能是蒙克在成年后擅长利用绘画来表达痛苦和绝望的原因。

蒙奇制作了四个版本的《呐喊》。收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是创作于1893年的蛋清木板画,蒙克博物馆(Munch Museum)藏有1893年创作的彩蜡版和另一幅创作于1910年的蛋清木板油画。第四个版本是创作于1895年的彩粉木板画,现私人收藏。2012年5月2日,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它以1.199亿美元的高价成交,打破了当时的纪录。

价值1.199亿美元的彩粉木板画(1895年)

《呐喊》和上一篇每日一画介绍过的梵高的《星夜》有点类似,都采用了扭曲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颜色来描绘风景,表达画中激烈冲突的情感。人们认为正是这两幅画作,促进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也与梵高一样,蒙克也患有抑郁症。在1893年创作《呐喊》时,他姐姐就在附近的精神病院住着,所以有人认为《呐喊》是听到了精神病人的尖叫声。但也有人认为是听到了附近屠宰场垂死的动物惨叫声。不管怎样,即使是如今的人,也认为这幅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其亲身经历的生活痛苦、情感挫折,甚至是是对世界的担忧。

实际上,蒙克在同一个时期还创作了一系列类似题材的画作,这是一个孤独绝望的高产画家。1944年他80岁孤单去世时,人们在他房子二楼里发现了1008幅画作、4443幅素描和15391幅版画,以及大量木刻、蚀刻、石版画、木刻块,铜板和照片等。

《呐喊》、《忧虑》、《绝望》

我们会继续贡献有深度有趣味的文章,请扫码关注公众号冠云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