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社会 > 正文

​“新浙派”何以在当代文学地图形成醒目新版块

2023-12-20 10:11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新浙派”何以在当代文学地图形成醒目新版块

过去一段时间,文坛涌现了 " 新东北文学 "" 新南方写作 "" 新北京作家 " 等地域性现象。构建 " 文学新浙派 " 有何扎实根据?当下作家应怎样在历史承接中继续攀高,在当代文学地图上形成更醒目的新版块?

日前," 文学新浙派 " 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谈到,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浙江现代作家光芒闪耀," 文学新浙派 " 的提出是致敬,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 希望这个光耀能够投射、继承到这一代作家身上。"

这批小说家年龄从 50 后到 90 后,覆盖多个文学代际,既有文学大家,也不乏文坛中坚和年轻新秀——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李杭育、钟求是、吴玄、哲贵、黄咏梅、东君、海飞、畀愚、斯继东、张翎、陈河、王手、雷默、张忌、孔亚雷等,用坚实而灵动的作品,建造了具有鲜明江南才情和浙江气度的文学景象,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格局的新发展。

" 文学新浙派 " 概念在 2023 年《江南》第五期首次亮相,并方阵式推出了黄咏梅、东君、畀愚、斯继东、雷默、朱个等六位浙江作家小说。研讨会则是对 " 文学新浙派 " 精神元素和艺术特征进行挖掘梳理。沈阳师大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这些此起彼伏的新群体出现,和当下文学状况有关系,以新的概念来刺激文学创作。" 不同区域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当中,如何保有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那些边缘性和少数的经验能够不被遮蔽,并得以彰显。在文学领域,对地方性经验的书写不仅是作家凸显个人风格的方式,也是对不同经验和故事的呈现,是对多种声音、多音齐名的一种参与和贡献。"

在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看来,浙江文学传统就像一根强大的牵引绳,将当下浙江文学不同风格集合到一起,形成 " 文学新浙派 ",应有一种破圈的主动性。

文学自有其驳杂与丰富,业内认为," 新浙派 " 不应定格为某一种特色,而是许多种特色在碰撞、融合、创造中,成为地方文学发展的精神底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 文学新浙派 " 作为命名,具有强大的召唤机制,作家会在写作里有意识地将地方经验、风俗和方言带进写作里,在召唤之下延续传统,扩张其写作特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表示," 新浙派 " 不是一种文学地域,也不是文学风格论,而应该成为写作的实验场," 最终我们要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新鲜的文学经验,或创造何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金理打了个比喻,浙江文学彷如庞然大物,不一定要闻风而动,可以是安静的、雍容的。就像提供一种共同体——有了共同体的温暖之后,鼓励或安慰那些在寂寞环境中安静经营自己手艺的作家。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的观点是," 文学新浙派 " 首先是文学现象,并不是流派。" 从本质上说,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或提出,跟文学特别强调个人的原创性创造性是矛盾的。" 他坚持," 文学新浙派 " 虽立足浙江,但从美学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学写作,有突出的、强烈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意识,是开放多元的,而非固步自封。

据悉,活动由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江南》杂志社、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联合主办。

作者:许旸

文:许旸 图:主办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