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寓意(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典故)

2024-01-26 05:14 来源:去可网 点击: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寓意(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典故)

苏轼有一个千古名句,叫“此心安处是吾乡”,让多少客居在外的游子们,怦然心动,成为了安慰自己的名言,苏轼这是豁达之语,虽然是为歌女而写,但也是他经历过人生起伏之后,得出的共鸣。

其实苏轼这句词的意思,已经有人写过,那便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不止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类似的情感,白居易的一生也是浮浮沉沉,所以感悟颇深,晚年的中隐思想,更是在颠沛流离中得出的折中方案,所以“心安处即故乡”,也是白居易豁达而又无奈的感悟吧。

他在《种桃杏》一诗中写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据说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谪期间,从诗意来看,似乎符合当时的心境。古代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方便,一旦贬谪远方的州郡,往往要行走数月才能到达,而且被贬谪的地方,也大多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所以非常考验被贬谪者的心态,但是白居易却能说,无论是海角还是天涯,只要是内心安宁,便是家乡,“大抵心安即是家”,这一洒脱之语,着实令人佩服。白居易被贬的地方,估计是忠州,忠州在唐代为巴蜀地区,相对洛阳和长安等地,是非常偏远的,而白居易却做好了三年的打算,甚至要在住所种杏栽桃,以待花开,当真是洒脱。

大抵心安即是家”与他的另一首诗《初出城留别》中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早晨还从皇宫中归来,晚上就要从长安城出门而去,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感叹伴君如伴虎。白居易深知个中利害,所以不再谈论城东曲折的小路,只盯着此行的目的地江南就行了。车马齐备,扬鞭上路,挥手告别,远离亲人和故乡,这时的白居易不禁叹息道,自己生来就没有固定的乡所,只要内心坦然,任何地方都是自己的归宿。

可以说,白居易也是豁达之极了。当然,话又说回来,没有人会想一直客居他乡,即便有此豁达之语,也只是“无奈”二字使然。苏轼的心境,怕也是如此的。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前有一个小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说: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蛮荒之地,王巩被贬后,其歌妓柔奴(寓娘)跟随他一起前往岭南,后来王巩北归,苏轼因与之宴饮,席间问及柔奴岭南的风光如何,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因而大为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以苏轼的才学,不会不知道白居易的诗,但是话从一位歌妓的口中答出,对苏轼还是非常触动的,苏轼自己,肯定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苦楚,所以才会产生共鸣,因而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寓娘绝世的容颜和才艺,而且表现了她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结尾更是进行了人生感悟的升华,颇有韵味。开篇两句,苏轼描绘了寓娘天生丽质、俊美非凡的容貌和气质,接着写她歌喉婉转,能让人在酷暑中感受到清凉,在冬日里感受到温暖,这是夸张之语,但却突出了寓娘高超的音乐才能,富有美感,也令人羡慕。

下片通过北归之事,刻画了寓娘的内在美,岭南本是艰苦的地方,但是现在寓娘归来,容颜却并未收到多少摧残,反而微笑的时候,还带着一种岭南梅花的秀美和香气,实在是令人佩服,所以苏轼不禁好奇,用疑问的语气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得到的答案,却出乎苏轼的意料“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此一句,可见寓娘的内心世界的丰腴,也是她安之若素,在岭南这艰苦环境中反而焕发出精神的内在原因吧!其高洁的品质,无疑也十分突出了。

苏轼的这首词,虽然是为朋友的歌女而写,但是写得生动传神,富有韵味,将那种内心安宁,无惧外在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留下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千古佳句,的确是极好的。

来源:诗词曲精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