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可网 > 杂谈 > 正文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哪里(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出自哪里)

2024-01-24 20:53 来源:去可网 点击:

不怨天不尤人出自哪里(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出自哪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句话。

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亚圣”孟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而言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01 尊重时间,顺应自然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个重视时间的人,他认为人生社会最重要的是不要违背时间的指令。

他为梁王设计治国方案时,把“不违农时”放在首位,他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耕作收获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这样就会粮谷满仓。

虽然,他不是农人,但对于时间的感觉非常细腻,对农耕生产也极为熟悉。

在孟子那里,有天文自然时间,人文社会时间,他主张人要和农夫那样知时、守时、不违时。

除此之后,孟子还有一种更宏大深远的时间观,他对人生百年、对世代、传承有开创性的发现,他曾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的功德或小人的遗产,顶多到了五代,就结束告一段落,进入新的生长序列了。

为什么孟子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这是他基于当时华夏文明的时间意识而得出的结论。

孟子时期,华夏文明有着五行相克的思想,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同时,循环的时间链条也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而孟子的这个理论,很多人以为他的观察太善良了,因为大家普遍看到的不是五世而是三世,即所谓的“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现象。

实际上,孟子的观察既立足于经验,也立足于坚实的时间观,后者既是科学,也是信念。他的“五世而斩”谈论的是一种生命的完整性,即一个人的精神再怎么丰富,他仍是有缺憾的,需要子孙来填充,来寻找人世的完整。

因此,孟子的“五世而斩”可以理解为“五世而成”,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代与代之间,在社会上的体验或角色表达上有分工的必要,只有一个家族走遍社会的阶层、职业或事业时,这个家族的使命才告一段落。

关于时间的思考中,孟子还说过一句名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不少人认为,孟子的话并不科学,不足为据,觉得他这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只有对人类社会有深刻感知和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孟子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建立在概率、数据统计之上。

即人类生命的诞生,按照年月日时的类型来推算,大概240年能够穷尽一遍全部类型,从概率学上说,其中至吉类型即使错过一次,也会在下一个240年内出现,所以说大吉的时辰诞生的人类之子赋有治平天下的使命,这就是孟子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

与孟子的时间观相比,今人的时间意识是极为薄弱的,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后来者,指望下一辈出文学、学术大师,我们很少能像孟子那样“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语中起兴,正视自己的位置,能够自信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勇敢地说出“舍我其谁”四个字。

02 不怨天尤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的这句话,我们乍一看可能会觉得他很狂妄,但其实这是孟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的体现。

当代社会有个现象很常见,那就是“搭便车”,对社会中很多本应该去做的工作,我们都指望别人去做,我们要么跟随其后随大流,要么等着去享受沾光受益。

这种心理使得我们生活中缺乏足够的自信,但若翻开《孟子》一书,就会发现在照亮幽暗的心理、培育健全的人格方面,没有比这本书更让人提气的了。

我们都知道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这并非是因为孟子没有看到人性阴暗的一面,而是他对人或人生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他的目的无非如钱穆先生所说,一是启迪人们向上自信;二是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

孟子曾在四十岁时就奔走邹、齐、鲁等国之间,在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学说,但直到七十岁依然徒劳无功,虽然他一辈子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坚定地“自任以天下为重。”

从孟子那里我们可以呼吸到一种健旺的生命力量,就是孟子说的天地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这种浩然之气,就看个人能否觉察到这一点,这种“人的自觉”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魏晋风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思想家可与之相提并论。

曾有人问孟子有何长处,“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说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他善于培养自己拥有的浩然之气。

在当代如果别人问有何长处,我们的回答可能是擅长英语、驾驶、企业管理等等,一句话就把我们自己资本化了。

但孟子坚持人格是丰富完整的,他认为个人只有善养这种浩然之气,才能贯通天下,并使自己跟万物有同情之理解。

读孟子的书,了解他的人生,就能深刻体会他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因此,在我们以为自己穷苦没有条件时,记得孟子的名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自认为苦难遥遥无期,活着只是为了早日脱贫时,别忘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03 真正的快乐,是被承认的需要

说起圣贤对人生的看法,多半令人沮丧,比如老子把人生跟道捆绑在一起,孔子把人生跟礼捆绑在一起,释迦牟尼则认为人生是苦的,耶稣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等等,但孟子觉得人生是有乐趣的。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梁惠王正站在池塘边看驯养的飞禽走兽,见孟子也好奇地看着他养的宠物,梁惠王开口问孟子:“像你这样的贤人也好这个调调吗?”

孟子回答贤人因为其贤才会有物质享受,不贤的人有物质基础也不会感到快乐,贤人与大家同乐,故能享受真正的快乐。

孟子对快乐的理解比拜物拜金者要深刻,他认为纯粹的物质拥有并非快乐,快乐与物质无关,而跟人心人性相关,跟他人的承认相关。物质只是基础,是生存的需要,快乐必须跟他人相连,这也是心理学所说的“承认的需要”。

这种承认并不等同于自己的成就需要他人的“看见”,不同于古人说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他举例真正的快乐应该如诗经里的周文王建“灵台”这个庄园的场景,“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

周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周庄王劳动,大家也来干活,而且干得很欢乐,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孟子对人生快乐的理解是通达的,他的心量是宽广的。在孟子的快乐里,人生没有忧郁、狭隘、阴暗和琐碎可言。

不仅如此,孟子还详细说明了君子的三种快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孟子觉得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父母健在,兄弟无恙,做事无愧于心,能够与天下英才相交等等。

今人读孟子,能从他那里呼吸到健旺的生命力量,觉察到自己的浩然之气,同时引发自我思考,体会到简单的快乐,只要父母兄弟无恙,我们做事问心无愧,就能拥有值得过的人生。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